第14部分(第3/4 頁)
此索性誰也不親近,終年獨宿乾清宮。又有傳言說,不止一人在市井中親眼見過同治帝的行蹤。後來,宮中就傳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據此,人們有理由懷疑,皇帝微行時染上了梅毒。
第二,人們認為他臨死的症狀像梅毒。
根據是同治帝從十一月二十日以後,開始出現毒瘡,而且毒瘡在腰部潰爛如洞,流膿不斷,疼痛不止,面頰腫硬,口噴臭氣。後身體潰瘍,並蔓延連線在一起,最後“走馬牙疳”而死。這一症狀與梅毒患者臨終十分相像,因此人們認為他是梅毒而死。
同治帝真的死於梅毒嗎?
我們不能完全排除同治得病以前已經患有梅毒的可能。因為同治帝的微服私訪不僅僅是時人筆記、稗史中的描寫,事實上在《翁同龢日記》中也有記載,因為朝野早已議論紛紛,哄傳皇帝在寵臣和太監的帶領下冶遊、私訪,只是礙於君臣名分不敢直說。問題是,可能感染梅毒的同治帝,是否就一定死於梅毒?
據現代醫學知識,梅毒感染髮病十分緩慢,須經過三個發展期,如果達到全身潰爛,不治而死,須得五年以上乃至更長的時間。依據史料判斷,同治帝即使死前真的感染梅毒,病史也不應該很長。如果沒有其他材料的印證,就確認同治帝死於梅毒,這樣的結論還有待商榷。
。 想看書來
第十二講 同治之死(4)
同治帝死於梅毒缺少確鑿的證據,那麼,朝廷對外宣稱是死於天花就可信嗎?難道就不會出現慈禧為掩蓋同治帝感染梅毒而篡改事實的情況嗎?人們對此十分懷疑!
於是,在同治帝死後,人們為他的死因是天花還是梅毒爭論不休,各執一詞。他的死因也與“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位”並稱為清宮四大奇案。
那麼,同治帝究竟死於什麼病?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研究人員從堆積如山的清宮檔案中找到了《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這是敬事房太監根據御醫李德立、莊守和從同治帝得病入宮請脈起,直至十二月初五日夜同治帝病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處方以及服用一百零六服藥的情況所謄抄彙輯成冊。這是同治帝病情的完整記錄,非常有價值。研究人員依據這個藥底簿的記載,邀請中醫學方面的專家共同認定藥底簿所描寫的病狀是天花而不是梅毒。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藥底簿記載同治帝發病之初連續發高燒七天,“脈息浮數而細,系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面板髮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以及“咽喉幹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等,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狀。而患梅毒者則起病不急,無發燒症狀。
第二,從藥底簿的記載裡可以看出,同治帝患病時出現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全身性的天花症狀,而梅毒患者是不會有這些全身性的明顯症狀的,表面上看也許像個健康人。
第三,從天花皮疹的分佈部位和轉化規律上可以看出同治帝患的是天花。
從分佈部位上看,天花皮疹一般發於額部、髮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幹、下肢,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呈離心狀分佈,這與藥底簿所記的症狀是相吻合的;而梅毒則不同,發病的週期要比天花長,而且梅毒的斑疹大小如蠶豆,形狀為圓形或略帶不規則形,不是天花皰疹的那種臍形。
同治皇帝崩逝當日用藥檔
那麼,患天花怎麼會導致同治帝的死亡呢?因為同治在天花的後期不幸面板感染,“發熱頭眩俱退,惟溼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腿痛筋攣,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這種併發性的面板感染愈來愈重,使病人逐漸喪失了抵抗力。最後,面板感染髮展到發生“壞疽性口炎”(俗稱“走馬牙疳”)的地步,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疾病的末期,很可能導致全身衰竭而突然死亡。
從《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的記載來看,同治帝所患之病確為天花。
同治帝《患天花進藥檔》然而,《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是敬事房的太監所記,有沒有御醫與太監為了掩蓋皇帝的醜聞聯袂編寫假病歷的可能呢?
研究人員又找到了另一份重要的輔證材料,那就是《翁同龢日記》。翁同龢是同治帝的老師。自御醫李德立、莊守和確診同治帝患天花,翁同龢就忠實地履行著監督御醫的職責,每天到御醫處詢問病情,檢視脈案與處方,並在日記中記錄下來。《翁同龢日記》所記的同治帝生病狀況與治療過程,與《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