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爭時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的驚險,也目睹了圓明園被侵略者付之一炬的景象。正是這些侵略者的肆意侵略加速了大清帝國衰亡,是洋鬼子使她後來的統治險象叢生,岌岌可危。慈禧無論如何都不會贊同這樣的侵略行徑。據可靠的歷史記載,慈禧在英法聯軍突破天津防線、步步進逼北京的時候,是堅決主戰的,她不贊同咸豐帝的怯懦與逃避。當咸豐帝面對英法聯軍兵臨城下,攜家帶口準備逃往熱河避暑山莊的時候,慈禧站出來,勸阻皇帝不要離開北京。
吳可讀《罔極編》載:
“當皇上之將行也,貴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鎮懾一切;聖駕若行,宗廟無主,恐為夷人毀踏。昔周室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後世之羞。今若遽棄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應該說,此時的慈禧比咸豐帝更加清楚英法聯軍的侵略對於清政府來說意味著喪權與災難,比她的丈夫更加懂得一國之君在“數千年未有之鉅變”到來之際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2�慈禧對於能夠穩固統治的富國強兵的措施是來者不拒並積極支援的(1)面對列強環視、侵略接踵而至的危殆時刻,慈禧非常清楚:只有尋找到富國強兵、抵禦外侮的途徑,她的統治才能穩固和長久。從後來洋務事業的發展來看,有時慈禧對於強兵的渴望有著一種希望一蹴而就的大躍進式的癲狂。
江南製造局炮廠如,慈禧已經從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事實中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的海防十分脆弱,可謂豆腐渣般不堪一擊。於是,以曾國藩為首的一些洋務領袖建議:如果憑藉中國人自己的造船技術,想要短時期打造一支能夠與英法強國相匹敵的中國海軍是不可能的。改變這一局面的有效手段,就是儘快購買一批軍艦,用以武裝中國海防,縮短與強國之間的距離。
“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英、法則誇其所獨有,在中華則震於所罕見。若能陸續購買,據為己物,在中華則見慣而不驚,在英、法亦漸失其所恃。”(《曾國藩全集》)
慈禧特別渴望這種簡捷的強兵之路,她夢想著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拒強敵於國門之外的壯舉。所以,她非常支援購艦計劃,並從本已經捉襟見肘的財政中支出一筆資金用於購買軍艦。同治元年(1862),洋務派委託當時正在英國休假的總稅務司李泰國向英訂購兵輪七艘,計有中級兵輪三艘;小級兵輪四艘;造艦、武器總經費共計八十萬兩。對於當時財政捉襟見肘的清政府來說,八十萬兩軍費開支,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慈禧卻認為非常值得,她欣欣然於大清朝找到了一條快速趕上世界強國的捷徑。
如果能如此輕而易舉地壯大國防實力,從而很快擺脫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威脅,那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遊戲規則了。同治二年(1863),七艘軍艦打造成功,九月十八日軍艦駛入天津,可令慈禧及所有積極倡議購買軍艦的洋務派干將們沒有想到的是,到達的不僅僅是七艘軍艦,還有由英國人充任的艦隊總指揮阿思本以及由他僱傭的洋水兵六百人,這就意味中國的水兵不能登上屬於清政府的軍艦。毫無疑問,英國政府跟慈禧開了一個大大的國際玩笑——中國人花巨資購買了一隻英國人控制的艦隊。慈禧十分無奈,不知她此時是否明白弱國無外交的道理。經過多次交涉,清政府最後決定退貨:各艦交由阿思本帶回倫敦拍賣,所得款項尚需扣除遣散六百名洋兵之費用與阿思本個人所得。結果清廷耗時兩年,總共損失了三十八萬兩千兩白銀卻一無所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九講 初興洋務(3)
清廷向外商購買武器清單(2)在古老的中國推行與傳統文化格格不入的西方科學技術與文化,沒有慈禧的支援,洋務派所推行的任何一項措施都將舉步維艱。改革同文館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京師同文館
慈禧垂簾聽政後,奕訢奏請設立京師同文館,加強學習西方語言。慈禧知道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後,外國使館已紛紛進駐北京,只有掌握他們的語言,才能實現與他們的溝通。於是,慈禧批准在京城設定同文館。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於同治元年(1862)正式開館,最初只設英文一館,學員僅十人。第二年又添設了法文科,並將原來官辦的俄羅斯文館也併入了同文館。
隨後,奕訢又建議:在同文館內再添設一館,專門學習天文、算學,即自然科學知識,同時提出聘請西人任教。可是,這一建議遭到了來自京城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以當朝的大學士倭仁為首的保守派認為學語言還可以,但算學和天文學也要學洋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