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風,二者,表示與蜀國和好。後主大喜,令人持這份使書到漢中,報知孔明。
孔明如今兵強馬壯,糧草豐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備,正準備再次出師,收到後主書信,立即設宴大會諸侯。宴席間,忽然颳起一陣大風,竟將庭院前的一棵松樹吹折了,眾人都大吃一驚。忽報趙雲將軍昨夜病重而死。孔明大聲道:“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我失去了一隻臂膀啊!”眾將無不揮淚泣顏。孔明命子龍二子到成都去面見後主報喪。
後主聽說趙雲死,放聲大哭,道:“想當年,先父攜民渡江,遭敵兵追截,朕尚年幼,要不是子龍將軍單騎拼死相救,朕早就死在亂軍之中了!”立即下詔,敕厚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可四時享受祭祠。子龍二子謝辭而去。
後主身邊的大臣這時上奏說:“諸葛丞相將軍馬分撥已定,即日就將出師伐魏了。丞相派楊儀帶《出師表》來到成都,呈交御覽。”
後主接表拆開閱道: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敦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故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鯀、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權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前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力、白壽、劉□、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欲以一川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後主看過表後非常高興,便敕令孔明出師。孔明領命,起三十萬精兵,令魏延率前部先鋒,再度北伐。冬,諸葛亮率軍出散關(今陝西寶雞縣南), 包圍陳倉(寶雞縣東),攻二十多日未能破,糧盡而返。
第二年春天,諸葛亮派陳式率軍攻打武都(今甘肅城縣西)、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拔二郡。蜀人祝賀孔明,孔明寫《謝賀者》。
建興七年四月,孫權稱帝,改年號為黃龍元年,諸葛亮派衛尉陳震前去祝賀。六月,吳蜀訂盟。
建興八年七月,魏軍三路攻蜀,諸葛亮御之於城固。因大雨無法行軍,魏軍自退。諸葛亮派魏延入羌中,大破曹魏軍。
第十八章 造木牛流馬
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魏,圍祁山,大敗司馬懿於西城。六月,糧盡退兵。
/奇/為了解決軍糧以便繼續北伐,諸葛亮勸農講武,令軍在當地屯田,供應駐軍糧草。
/書/一日,長史楊儀報告說:“如今糧米都存在劍閣,人力牛馬搬運不方便,怎麼辦呢?”
/網/孔明笑道:“我已運籌謀劃很久了。把以前所積存下來的木料,加上在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拿去教人制造木牛流馬,非常方便。這些‘牛馬’全都不用飲水,可晝夜運輸,非常輕便。”
眾人聽了很是驚奇,道:“從古到今,從來沒有聽說什麼木牛流馬的事。不知丞相有什麼妙法,能造出這般神奇之物?”
孔明說:“我已經下令讓人依照圖樣製作,還未完工。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