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後主看過表說道:“相父南征,遠涉艱難;剛剛回都,坐未安席,如今又要北征,恐怕會勞損神思。”
孔明說:“臣受先帝託孤之重擔,夙夜不曾有所懈怠。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可以沒有內顧之憂了。不趁此時討賊,恢復中原,又更等何時!”
這時班部中太史譙周走出來奏道:“臣夜裡觀天象,北方旺氣正盛,未必能夠取勝。”之後對孔明言道:“丞相十分了解天文, 為何強要去北伐呢?”
孔明說:“天道變化無常,怎能過於拘謹固執?
如今我將軍馬駐紮在漢中,觀北魏的動靜再做行動。”
於是,孔明留下內外文武一百多人,一同治理蜀中之事,自己點將出師。後主帶領百官,一直送出成都北門外十多里路。孔明辭別後主,旌旗蔽野,戈戟如林,率軍往漢中逶迤進發。
這一年,孔明得子,取名諸葛瞻。
第十六章 空城計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率大軍一出祁山(在今甘肅和縣西北),以馬謖為先鋒督軍。
孔明自出師以來,累獲全勝,心中甚喜。一日正在祁山西城(今陝西安康北)會眾議事,忽報魏主曹睿面詔司馬懿,恢復官職,即將起兵平西。孔明大驚道:“我所憂患者,就是司馬懿這個人。”
由於馬謖拒諫,致使戰略重地街亭失守。孔明頓足長嘆道:“ 大事去矣! 這都是我用人不當的過錯啊!”於是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退回漢中。又派心腹之人,分路去報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軍和百姓,全都撤入漢中地區。
孔明分撥已定,忽然十幾次飛馬來報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這邊蜂擁而來!”孔明這時身邊沒有別的大將,只是一班文官,所帶的五千軍士已派出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下二千五百人在城中。
眾官員聽到這個訊息,全都大驚失色。孔明登城眺望,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往西城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旗幟全部藏起來,諸軍各守城鋪,若有自行出入或高聲講話的,立即斬首!大開四面城門,每道門用20個軍士,扮作百姓的樣子,灑掃街道。魏兵來到的時候,不許擅自行動,我自有計策。”孔明仍身披鶴氅,頭戴綸巾,領兩個小童攜一張古琴,來到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弦。
司馬懿的大軍前隊來到城下,見到這般情景,全都不敢進城,急忙報告司馬懿。司馬懿不信,叫三軍停住,親自飛馬過去,遠遠地觀看,果然見孔明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邊站著一個童子,手捧寶劍;右邊站著一個童子,手執鳳尾。城門內外,有二十來個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一見心中大惑不解,便來到中軍,叫後軍變前軍,前軍變後軍,向北山退去。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道:“說不定諸葛亮城中沒有軍,故意作出這種姿態?父親為何就退兵了呢?”
司馬懿道:“諸葛亮平生謹慎,沒有冒過險。今日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攻進城,一定會中他的計。所以應當速速退兵。你這小輩懂個什麼?”
孔明見魏軍走遠了,大笑起來。眾官無不驚駭,問孔明道:“司馬懿可是魏國名將,今日統率十五萬精兵來到這裡, 一看見丞相掉頭便走, 這是為什麼呢?”
孔明道:“他料我平生謹慎,從不冒險行事,而今日這般大模大樣,一定是城中藏有伏兵,所以就後退了。其實並不是我冒險,而是我迫不得已。他一定帶軍往北山小路去了,我已令興、包二將在那裡等候。”
眾人聽罷都驚異地歎服道:“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要是依我們這些人的意見,早就棄城而逃了。”
孔明說:“我們這裡只有二千五百軍士,要是棄城而走, 必不能走遠,還不被司馬懿給抓住?”說完拍手大笑,道:“我要是司馬懿,就不退兵。”然後下令叫西城百姓隨軍一同遷往漢中,“ 司馬懿還會來的。”他說。
於是孔明便離開了西城,往漢中而去。
後人有詩云: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第十七章 討魏再上表
孔明一向喜愛馬謖,但這次無奈,揮淚斬之,後寫下《論斬馬謖》、《街亭自貶疏》等文。
卻說東吳派使臣到蜀中來致書,請求出兵共討魏國,並述說東吳不久前大破曹軍之事,一來,顯示自己的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