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先遣隊的將士們。蘇區的人民熱情歡迎先遣隊的將土們。
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抗日先遣隊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及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合編,成立紅軍第十軍團。七軍團改編為第十九師,紅十軍和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分別為第二十師和二十一師。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為軍團長,樂少華為軍團政委,尋淮洲任十九師師長,劉英任政治部主任。
粟裕被調到閩浙贛軍區任參謀長。軍區司令員是方誌敏,政委是曾洪易。
這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已率中央紅軍主力轉移,中央蘇區成立了以項英為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
十九師的任務是出動到浙皖贛邊,打擊追剿之敵,發展新蘇區。二十師、二十一師的任務是留守閩浙贛蘇區,打擊圍剿之敵,保衛老蘇區。
此後不久,根據中央軍區指示,二十師和二十一師與十九師會合,創造皖浙贛邊新蘇區。為了統一十軍團的領導,決定以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和劉英五人組成軍政委員會,方誌敏任主席。
粟裕改任十軍團參謀長。
12月中旬,紅十軍團與國民黨三個團的兵力在黃山東麓譚家橋地區接火。
紅軍沿路設伏,扼守險要地勢。
12月14日,國民黨部隊進入包圍圈,紅軍發起攻擊。但紅軍在當時畢竟不善於正規作戰,加之三個師之間配合不佳,以致陣地被敵人沖垮。
尋淮洲親自帶領一支部隊奪取制高點。在戰鬥中,他身負重傷,在轉移途中犧牲。
形勢對紅軍很不利,於是決定撤出戰鬥。在組織掩護撤退的戰鬥中,劉英和樂少華又先後負傷。
譚家橋戰鬥是紅十軍團全部轉向外線作戰後的第一個戰役。
初戰失利,紅十軍團陷入被動。
譚家橋戰鬥之後,國民黨糾集了近二十個團的兵力,對紅十軍團圍追堵截。
紅十軍團在粟裕和方誌敏率領下,於1935年1 月中旬轉戰到化婺德蘇區。
1 月16日,方誌敏和粟裕商定:敵情緊急,部隊立即行動,先頭部隊先走。
部隊正要出發,劉疇西派人通知,說大部隊雖已齊集,但人員疲勞,當晚不能再走。
粟裕認為情況緊急,不能再遲延了,必須當晚全部透過敵人的封鎖線。
方誌敏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見。他擔心劉疇西猶豫遲疑,便決定留下來同主力部隊一起行動。先頭部隊由粟裕帶領立即前進。
先頭部隊沿中路斬關奪隘,在粟裕率領下於上半夜透過了國民黨的封鎖線,安全到達閩浙贛蘇區的大小坪、黃石田一帶。粟裕一邊同省委和省軍區聯絡,一邊等待主力部隊的到來。
第二天沒有來。
第三天沒有來。
第四天還沒有來。
粟裕派出大批幹部組織便衣隊去聯絡接應,均未能聯絡上。
起初隱隱約約聽到山那邊有炮聲,以後就沉寂了。
大約過了一個星期,中共閩浙贛省委通知粟裕:從截獲敵人無線電通訊中得知,先是搜山的敵軍報告“清剿”已基本結束,要求休整;以後蔣介石下令,說方誌敏、劉疇西等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出休整的“殺勿赦”,再以後就是方誌敏、劉疇西被捕的訊息。
後來,少數突圍的將士輾轉找到了先頭部隊,粟裕才較為詳細地瞭解到紅十軍團在懷玉山陷入敵人的重圍,由於眾寡懸殊,又兼紅十軍團指揮失當,除一小部分突圍,大多數將士在戰鬥中犧牲了。
粟裕在回憶錄中寫道:紅軍北上抗日光遣隊的進軍雖然失敗了,然而由方誌敏、尋淮洲等同志領導的廣大指戰員和烈士們的可歌可泣的戰鬥業績,已成為紅軍鬥爭史中英勇悲壯的一頁,將永垂青吏!①1935年1 月,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共在政治上成熟的標誌。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的統治。粟裕的感想是:歷史再次有力地表明,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起來的,在暴風雨般鬥爭實踐中鍛鍊成長的我們的黨,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最終克服和糾正各種錯誤思潮及傾向。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②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以勝利突圍的部隊為基礎,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挺迸師。粟裕被任命為師長,劉英為政治委員。
粟裕和劉英率挺迸師向浙南進軍。根據形勢的變化,吸取過去鬥爭失敗的教訓,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