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2/4 頁)
城堡。各大中心城市裡面的人防設施成為根據地,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充套件,相繼修建了大型的地下農作物種植基地,依靠人工陽光來從地面引入並過濾後的空氣提供給農作物生長所必須的原料。
人們轉入地下生活後彼此間的交流越來越少,文明被地域分割成千奇百怪的發展形態。由於地下農作物種植成本過高,人口的繁衍也開始受到限制。災難發生前人類在地球表面留下的各種建築陸續都崩塌風化,被無情的歲月侵蝕的面目全非,最終變成和岩石黃沙一樣的粉末,從地表來看,只有金字塔等古建築還能勉強顯露出地球上曾經有人類生存過的痕跡……
若干年後,晝夜溫差進一步拉大。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地表的微生物全部消失,人類只能穿著宇航服似的防護服才能來到地面。大氣的成分變化異常,威脅人類生存的不僅是食物的缺乏,還有空氣的稀保當世界最後一處地下文明因為苦捱不過而消亡後,與之共生的極少量動植物也就失去發展的動力,全都被封存在地下,隨著地表運動而陸續死掉,地球終於徹底退化成一個沒有生命的星球……
又過了不知多少年,地球上已經已經與生物剛剛出現時的情景一模一樣,到處都是死一般的寂靜。這時,一顆彗星撞擊地球,又帶來了生命的啟蒙,生物重新從單細胞開始了又一輪的進化,直至億萬年後,文明重新出現在地球,但那時的文明根本不知道曾有有一種人類文明在此之前已經存在……
……您輕輕一次點選;將照亮我碼字的人生;請支援正版閱讀;上一起看讀書網。多謝多謝!!!
沉默了一會兒,李志剛混亂的頭腦有些清醒過來。他將兩位專家的話仔細地梳理了一遍,又冷靜地思考一陣子,感覺現實未必會這麼糟糕。他反問道:“既然蒼蠅都能夠迅速繁殖,土壤裡面的微生物就停滯不前?我感覺目前土壤的情況不能這麼糟糕。”
兩位專家沒有吭聲,李志剛又接著說道:“咱們在災後的世界中已經生活很長時間了,透過這段時間我發現,伽瑪射線是很可怕,但對地球仍網開一面,沒有造成絕對的百分之百的毀滅。你們看,在白山風景區不就有幸存動植物嗎?另外我在島內時,他們也告訴我,在島內也有一些倖存動植物。還有,我們剛剛離開北山,在溶洞賓館附近也聽到了鳥的鳴叫聲。至於省城至今到處飛舞的蒼蠅,都是生機勃勃的生物呀。既然這些大個體的生物能夠倖存下來,微生物同樣也能夠有相當數量的倖存者。”
兩位專家對視了一下,其中那位黑邊眼鏡專家略顯尷尬的乾咳一下,說道:“李同學,你說得很一定道理。剛才,我倆有些太悲觀了。”
那位白髮專家也補充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的確快得驚人。細菌一般每隔20分鐘即可分裂一次,一天時間內即可繁殖72代,如果一個不死,總數將達到4722噸。假如再這樣繁殖4~5天,它們就會形成跟地球同樣重量的物體。”
說到這裡這裡,他又幹笑著修正道:“當然,這只是極端的數字,自然界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影響細菌繁殖的各種因素隨時都在起作用。微生物這種驚人的繁殖速度,土壤中的微生物應該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充。”
那位黑邊眼鏡專家也解釋道:“細菌的芽孢、放線菌的分生孢子,真菌的各種孢子,更能抵抗外界不良環境的侵害,一般能成活幾年甚至幾千年。因此不排除在土壤中仍存留細菌的可能。一個微生物細胞在合適的外界條件下,不斷的吸收營養物質,並按自己的代謝方式進行新陳代謝。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過了異化作用,則其原生質的總量(重量,體積,大小)就不斷增加,於是出現了個體的生長現象。如果這是一種平衡生長,即各細胞組分是按恰當的比例增長時,則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發生繁殖。”
李志剛擺擺手,對兩位專家說:“你們說得這些專業術語我雖然聽不太懂,但我認為即便土壤真的死亡,咱們也應有補救措施。咱們既然能夠躲過伽瑪射線,每個人身上都攜帶大量的細菌和微生物,咱們又不是躲在洞內不出來的,到處活動時就相當於一臺臺微生物播種機,走到那裡就將微生物播種到那裡。還有風,也是咱們的好幫手,要不許多地方咱們也沒有去過,那裡的屍體怎麼會大規模腐爛呢?我看如今地球上的細菌數量和規模,並不比災難前相差太多。”
兩位專家仍沒有吭聲,靜靜地聽著李志剛和專家的對話。
李志剛俯身抓起一把泥土,對兩位專家說:“你們看,這泥土雖然沒有什麼味道,但並不意味著它就完全失去生命。咱們可以去市區裡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