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仍記前嫌,說他在清軍進攻山西時棄城出走,不承認山西是起義省份,電令其部隊不準擅自行動。閻錫山又開始了他最擅長的鑽營活動,他找到和袁世凱拜過把子的定襄縣董崇仁,邀其隨員入京星夜拜見袁世凱,表達自己竭誠擁護袁世凱之意;同時派人到上海找孫中山求援。經兩方面的努力,袁世凱才同意閻錫山為革命黨人,並任其為山西都督。閻錫山才得以重返太原,坐上第一把交椅。當時,山西的新舊兩派傾軋較烈,閻錫山玩弄兩面三刀,對同盟會則擁護共和,對袁世凱則支援立憲。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閻錫山被選為參議,可是他表面上應付孫中山,暗地裡向袁世凱周圍的親信行賄,還不惜將自己的父親閻書堂送往北京長住,表示向袁世凱送押了人質,以取得袁世凱對他的信任,並鞏固了他在山西的地位。1913年國民黨發動的第二次革命失敗以後,袁世凱把各省由原同盟會會員任都督的人大都撤換了,只留下山西的閻錫山和雲南省的唐繼堯未動。同年10月,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11月4日下令解散國民黨,閻錫山馬上執行,三個月內將山西全省的國民黨黨部一律解散了,自己也宣告脫離國民黨。第二年夏,袁世凱改各省的都督為將軍,閻錫山被任為同武將軍,管理山西軍務。從此他完全投靠了袁世凱,殘酷鎮壓革命黨人,並在全省軍政機關中安排自己的同鄉和親信,以鞏固自己的統治。 袁世凱的稱帝心理此時無限膨脹,一時各省勸進之風瀰漫,閻錫山爭先請願,三次致電北平,說什麼“誠以中國之情,決不宜沿用共和制度”,“今日改定君主國體,正全國人民希望誕登彼岸之機會,其關係中國前途治安更巨且大。我大總統為4萬萬人所託命,以大有為之才,乘大有為之勢,毅然以救國救民自任,無所用其謙讓。”並指示山西商務總會和各處票號,假借山西公民等名義分電請願,早廢共和,而立君主。果然袁世凱稱帝后封閻錫山為一等侯。不料袁世凱稱帝后引起全國一片###聲,83天的皇帝夢很快就被粉碎了,袁世凱在驚恐中一命嗚呼。這時閻錫山又開始其殘酷的排斥異己的活動:逼迫曾一同革命過的旅長黃國良交出軍權,離開山西;撤掉原來曾為他在袁世凱前大力周旋的董崇仁的晉南鎮守使之職;又逼迫早年他棄城而逃遠走包頭時,為他出過大力的孔庚交出晉北鎮守使之職。同時將旅長以下的軍官均換成自己的親信。此外,他又策劃奪取山西省行政大權,趕走了前後兩任省長,自己以護理(即代理)名義擅刻印信,兼任了山西省省長。這時已是1917年的9月了。當時在北京的中央政府由段祺瑞任總理,他是北洋軍閥中的核心人物,實權在握。閻錫山立刻遣員入京活動,並拜段祺瑞為師。當時北京政府內部分裂加劇,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矛盾日益加深,閻錫山第一個擁戴段反對國會。不久段祺瑞的總理被撤,他又緊隨安徽省長倪嗣沖,宣佈脫離北京政府。張勳搞復辟帶兵入京,他又和段祺瑞一起聲討張勳。 1917年9月,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護法戰爭爆發,閻錫山按段祺瑞的旨意,派旅長商震率部赴湖南參戰,反對護法戰爭,不料全軍覆沒。自此他接受教訓,提出“保境安民”的口號,標榜“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這樣,他把力量集中用於本省的經營治理上,提倡以軍國主義為內容的“用民政治”。他說:“無論帝國主義、國家主義或軍國主義國家的政治,都是用民政治,非用民不足以圖強。”“政府政策是軍國政策,人民教育是軍國教育,社會組織是軍國組織。”這是他“用民政治”的思想基礎,其內容則為推行六政三事:六政者,水利、種樹、蠶桑、禁菸、天足、剪髮(男人剪辮子);三事者,種棉、造林、畜牧。在行政區劃的管理上,他借用日本的“村本政治”,建立了行政網,編定村制,五戶為鄰,有鄰長,二十五戶為閭,設有閭長,選舉地主豪紳為村長和村副,成立保衛團對青年進行軍事訓練。閻錫山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主觀上是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客觀上對山西省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又由於山西所處的地理位置關係,使其擺脫了南北之爭,暫時出現了社會比較安定、生產有所發展的景象。加上他大力宣傳,以金錢名位拉攏名流和政客為他吹噓,北洋政府遂授予山西“模範省”稱號。 1924年,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和奉系軍閥雙方先後都派人和閻錫山聯絡,爭取支援。閻錫山是何等樣的人物?一見此場戰爭前途未卜,便藉口力量薄弱,保持中立,並派人入京探查訊息。不久,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曹錕和吳佩孚大勢已去,政局瞭然,他即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