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團長郭登瀛帶回,敦促閻軍和紅軍聯合一致,抗日反蔣:“救國大計,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集事。敝軍抗日被阻,然此志如昨,千迴百折,非達目的不止,亦料先生等終有覺悟的一日。側聞蔣氏迫先生日甚,強制晉軍二度入陝,而以其中央軍監視其後,是蔣氏迄無悔禍之心,漢奸賣國賊無與為匹,三晉軍民必有同慨。先生如能同敝方聯合一致,抗日反蔣,則敝方同志甚願與晉軍立於共同戰線,除此中國人民之公敵。” 直至7月,日軍欲進犯綏遠,並在山西屢造事端,給閻在山西的地位構成極大危脅。鑑於這一形勢,閻錫山從自己利益出發,提出了“抱著弱國的態度,守土抗戰,踢破經常範圍,加緊自強”的方針,並於9月成立了山西統一戰線性質的“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閻錫山自任會長,中共派薄一波同志前往主持該會,成立軍政訓練委員會,訓練進步青年。10月底,閻錫山又大力支援傅作義部隊抗擊日偽軍對綏遠的侵略,並取得百靈廟大捷,挫敗了日寇侵略綏遠,妄圖建立“蒙古帝國”的陰謀。 1936年10月31日是蔣介石的50歲壽辰,閻錫山和張學良決定利用祝壽之機,向蔣介石進諫,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在蔣介石祝壽典禮舉行後,閻錫山與張學良即一起晉謁蔣介石,陳述他們的主張,而蔣介石仍舊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並說共產黨已成強弩之末,只要大家努力,短期內不難徹底消滅,永絕後患。蔣介石對二人大聲訓斥;閻、張兩人耐心聽完蔣的訓詞後;知道無能為力了,便沮喪地退出。12月12日,張學良在多次勸諫蔣介石無效後,聯合楊虎城發動兵諫,囚禁蔣介石,發動了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事變後,閻錫山接到張學良來電,希望他能來西安共商救國大計。閻錫山立即召開軍政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此時,正值綏遠抗戰之際,閻錫山需要國民黨中央政府給他以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援。如果全國陷入混亂,他以晉綏之力是無法抗擊日軍的。而西安事變本身就具有內戰的潛在可能,如果處理不當,馬上就會演成大規模的內戰。他認為當前在國內,只有蔣介石有能力來領導中國的對日戰爭。因此,他雖然與蔣介石有過深刻的矛盾,仍改變了自己以前對張、楊的態度,而站在國民黨主和派一邊,力促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於是,他最後決定擁護南京政府,營救蔣介石,譴責張、楊。不久,閻錫山致電張、楊說:“來電均誦悉,環讀再三,驚痛無已。弟有四個問題,質諸兄等:第一、兄等將何以善後?第二、兄等此舉,增加抗日力量乎?減少抗日力量乎?第三、抑移對外戰爭為內戰乎?第四、兄能保不演成國內極端殘殺乎?”閻錫山的反應無疑給張、楊潑了一頭冷水。此時,南京方面與西安方面中斷聯絡,與兩方都有聯絡的閻錫山的舉止就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南京政府代行政院長孔祥熙在收到閻錫山的電報當天,就覆電閻,“我公公忠體國,雄鎮邊陲,登高一呼,眾流響應;尚祈主張正義,領導群倫,俾抒國難……漢卿於公夙致推仰,尚責以大義,動以私情,挽已倒之狂瀾,拯救國家於萬劫。”並賦予閻錫山以營救蔣介石的全權。   txt小說上傳分享
閻錫山小傳(5)
張學良雖極不滿閻錫山的所為,但為了顧全大局,促使蔣停止內戰,達到兵諫目的,仍派代表赴晉,向閻錫山詳細陳述西安事變的經過。閻錫山在接見了西安方面的代表李金洲後,即命秘書將此事電告南京,太原的報紙亦報道張、楊的代表到晉,蔣介石安然無恙的訊息,以安定全國人心。閻錫山還準備派出代表赴西安調停張、楊與蔣之間的衝突,並要求張、楊准許他的代表去西安後“能與委座單獨談話”。其代表後因各種原因未能成行。此時中共代表到達西安,幫助張、楊和平解決事變,閻錫山透過彭雪峰與中共中央保持聯絡。12月22日,毛澤東給閻錫山致信,說“陝變突起,事出非常。從電訊中知我公反對內戰,有‘共維大局’之語,至理名言,曷勝欽佩”,又指出“目前寧軍攻陝甚急,願我公出以有力之調停手段”,並商量一些具體的建電臺和通訊站的事宜。但是這時,張、楊與南京方面建立了聯絡,閻錫山作為調停人的地位逐漸失去意義,張學良也就不願讓閻錫山分一杯羹了。閻錫山一時被矇在鼓裡,對西安方面的進展毫無所知。25日,他對傅作義說:“擒虎容易縱虎難,自古沒有這種事實,也沒有這種道理。”他滿心希望利用這一事變,達到對自己有利的目的。不料當天,閻錫山駐南京的代表趙丕廉急電向他報告,蔣介石已脫險由陝飛到洛陽。閻錫山半信半疑,雙手插在腰後褲口,不停地踱來踱去。直到蔣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