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我就是攝像機
�
有一天楊瀾與姜昆討論串聯詞時,楊瀾對姜昆談起這個苦惱,並開玩笑地說,“看來我不適合做一個電視主持人,來到這裡是入錯行了。”
姜昆看了看楊瀾,對楊瀾很嚴肅地說:“楊瀾,你看著我。”
楊瀾一愣,不知道姜昆要幹什麼?就迷惑不解的看著姜昆問:“幹嗎?”
姜昆正經八百的對楊瀾說,“你覺得這麼面對面與我說話有問題嗎?”楊瀾一聽就樂了,笑著說:“你開什麼玩笑啊,還以為你說笑話呢,真是的,我這樣跟你說話要有問題,那我自己才真有問題呢。”
姜昆沒有笑,繼續嚴肅地說:“如果我就是攝像機呢,如果我就是扛著攝像機的攝像師呢?我就離你這麼近,要錄製你的特寫,你想想,你還能不能跟現在一樣的跟我說話呢?”姜昆一邊說著一邊做了一個誇張的表情。
楊瀾恍然大悟了,原來就這麼簡單啊。有時候放棄一點心理的作用,就可以開闢出另一個天地。這時候,所謂的心理障礙其實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層紙,捅破了沒什麼稀奇。關鍵是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由誰來教你捅破。
打這以後,楊瀾就徹底地告別了恐懼。因為楊瀾在心裡,開始把所有現場的物件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東西。於是,楊瀾主持的時候就變成了是在用心跟攝像機交流,好像攝像機就是一個需要聆聽楊瀾傾訴內心情感的老朋友。這樣的改變讓楊瀾突然領悟出,原來電視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想要以情感打動觀眾的時候,首先要自己先感動自己面對著的沒有生命的東西,把自己的情感放進去,讓電視把自己的情感翻譯給觀眾。
寫到這裡,想起一個古人學琴的故事,跟楊瀾的心理過程很相像。
嵇康曾經跟老師學琴,三年而成,但總是不能領會情感在音樂中的妙用,換句話說就是,嵇康體會不到個人的情感在融進音樂的情感裡去,讓琴聲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老師說:“三年傾囊相授,我已經教不了你了。至於情感在音樂中的表達看來只有我的老師才能教你啊,我今天就帶你去跟他學習吧。”說完就帶著嵇康踏上了路程。
走了很久以後,老師帶著嵇康來到大海的一個無名小島上,老師說:“你在這裡等著,我去把我的老師請來。”
嵇康在這裡等了三天也沒有等到一個人,連老師也沒有回來。不禁悲從中來,席地而坐,取琴演奏起來。琴聲一起,只見山峰合鳴,海浪呼嘯,樹木失色,水皆動容。
這時候老師出現了,對嵇康說:“你終於明白了啊。”
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你看的物件上,感情自然就會得到共鳴。楊瀾以後做到的其實就是古人多年以前領悟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楊瀾說:“應該感謝中央電視臺給了我一個機會,並培養了我,也應該感謝當年《正大綜藝》劇組的所有成員給我的幫助,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今天的楊瀾”。
�
。 想看書來
你能做到最好
�
其實,在《正大綜藝》的頭一年裡,姜昆比楊瀾承擔了更多的壓力,但在工作中,姜昆卻對楊瀾的幫助最大。
比如,楊瀾有眨眼的習慣,而且次數太多。姜昆發現了,就私下裡悄悄對楊瀾說:“楊瀾,你看到自己在電視上經常眨眼了嗎?”
楊瀾一聽就很不好意思,但又覺得很委屈。楊瀾說:“看到了,可是我當時沒有意識到啊。”
姜昆語重心長地對楊瀾說:“我當然知道你沒有意識到了,你想誰要是意識到了還會那樣做嗎?話說回來了,作為一個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我們的一些無意識習慣會被電視放大,喜歡你的觀眾很容易就會看到的,他們就會來挑剔你。你不知道就算了,現在知道了就應該改掉,因為不好的習慣會影響你的形象,特別是眨眼太多的習慣要改改。”
楊瀾嘆了口氣說:“我都意識不到啊,你說我怎麼改呢?”
姜昆聽了楊瀾的訴苦,開著玩笑跟楊瀾說:“聽你的語氣好像在逃避責任啊,這可不好喲。”一句話又把楊瀾逗笑了。
楊瀾說:“那你說怎麼辦呢?”
姜昆很耐心地說:“其實很簡單的,就看你有沒有毅力,能不能做到了。”
楊瀾著急地說:“你快說啊,怎麼做?我一定能做到的!”
姜昆笑著說“好,那我們就看看你能不能用心的來做到。方法很簡單,就是你努力不要眨眼,儘量保持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