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是十分有益的探索,十分可貴。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蘇寧在15年前還是一個不足200平方米的小空調專賣店;現如今已經迅速成長為一家逾7萬員工、業務市場覆蓋全中國的大型連鎖企業,並作為中國流通業民族企業的旗幟與跨國家電連鎖巨頭們分庭抗禮。可以說,它的成長理念、模式、路徑,極具啟發和嚮導意義。因此,對它的成長進行管理學普遍意義上的探討,尤其在世界商業服務型企業蜂擁崛起的今天,在中國商業企業正在茁壯成長的今天,研究蘇寧,介紹蘇寧,很有意義。曾經有一個電視臺主持人採訪我,說你的書中引用美國管理大師鄧肯的話:管理沒有原理,並且引用德魯克的名言:沒有任何一個成功企業能為另一個企業提供可用的經驗,這不等於是說管理既無理論又無實踐指導了嗎?我的回答是:管理科學不像數學那樣抽象、嚴密,也不像物理那樣,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實驗驗證。它是兼具科學和藝術雙重特性的學科,甚至在某種程度藝術成分高於科學成分,所以很多優秀的企業家都信奉“管理以實踐為本”,甚至世界一流的商學院也一直在標榜企業案例、場景式教學。那麼,讀者會問:在今天,大環境在發生鉅變、多變、快變的時節,一切都靠案例和故事來說明管理的時代,管理的領域內還有沒有基本的規律和原則,尤其是對中國企業而言?!答案應該是明確的,正如《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說的,任何一個卓越公司的領導人都知道,什麼是自己企業真正神聖不可侵犯的。而這些“不可侵犯”的是最值得關注的。如作者說的:“成功一定有理由,成功一定有方法。”蘇寧的成功引發我們思考的內容是:它的快速、穩健成長依靠了什麼?它的成功對其他中國企業有什麼一般規律可供借鑑?值此人們熱切關注之時,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回答了這個問題。作者指出,中國企業成長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企業成長理念、模式和路徑的特殊性,譬如中國企業工業化程序、科學管理的啟蒙落後於西方近百年,因此,當今最現實的管理需求仍是基礎管理等,認識到這一點,是研究並解決中國企業成長問題的根本前提。本書在研究蘇寧十五年管理實踐的基礎上,用企業系統化再造的管理思維對中國企業成長過程中的共性問題作了系統梳理和歸結,並就如何克服這些難題給出了結論。顯然,這些結論對於化解目前中國企業普遍的“成長煩惱”會有幫助。比如,強調基礎管理對於企業成長的核心支撐作用;知識經濟時代下的企業管理務必要注重科學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有機結合;企業成長程序中時刻保持變革和創新的激情和思維;要規模,要速度,更要健康;鑄就大企業身軀,保持小企業靈魂;用組織力量取代個人靈感、經驗;戰略決定企業未來;文化造就長青基業;企業的本質是事業,等等。這裡面既有科學的理性,也有藝術的感性,相互砥礪,互為表裡,管理的精髓正是如此。其實,只要牢牢把持住這些看似簡單的規律,企業就能步入成長的快車道,走上持續繁榮之路。縱覽全書,這是一部對中國企業成長基本理念、模式和路徑深入研討的力作,討論的話題正是中國企業成長的要害。本書的作者作為企業成長問題的專家,經常透過其豐富的管理諮詢實踐檢驗著他的所思所想,這就為這本研究著作提供了紮實的理論素養和廣闊的觀察視野,確保了專著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鑑於此,我將它推薦給中國企業界和理論界的同仁們共同分享。
推薦序(2)
中外管理雜誌社社長、總編 2006年8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前言
企業做不大,企業大而不強,企業做不長、優秀企業短命,是中國企業界和管理理論介面臨的三大難題。看到無數的企業生生死死,特別是那種“風光不過三五年”、“火箭式上升、雪崩式坍塌”的企業成長悲劇一再上演時,我們不禁要問:這難道真是中國企業無可避免的宿命?中國企業怎樣才能夠實現持續成長?中國企業成長的真諦究竟是什麼?應該說這已不是一個什麼新銳課題,但它的確又是一個讓人們持續關注、因而永不過時的前沿課題。如果我們去書店逛一逛,去網上搜一搜,有關上述問題的研究不勝列舉,其中既有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真知灼見,也摻雜著不少被神化的傳奇軼事,或者是亦真亦假的獵奇之作——既然是神化,自然也就不能當真,更何況,神化了的東西總是令常人難以仿效和學習的。我們致力於理論研究上的創新,但我們更期待著實踐上的突破。幸運的是,在我們的身邊,一大批優秀企業用自己成功的管理實踐為此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答案。在改革開放近20年的發展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