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所謂的超級市場。超級市場在當時不太被理解,後來用中國式的語言表述為自選市場,是和封閉式櫃檯不一樣的市場。這種商業業態堅持了沒有幾年的時間,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幾乎全軍覆沒。”
孫為民認為:“中國超市真正崛起和發展是在1993年以後。實際上,我們回過頭來看,其實中國超市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國家輕工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早期自選商場不成功是由於沒有工業現代化,沒有工業產業中的標準化。”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跨越(2005~2006年)(5)
在孫為民看來,中國家電連鎖業態的發展從起步到現在將近5年左右的時間。這5年裡,有相當部分企業都是從零開始做起的,他們對連鎖的模式、管理的後臺,以及相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幾經曲折才取得今天的發展規模。在這個過程中,90%以上的企業、全國少說也幾十萬家商業企業倒了下去。
“所以一個新型的渠道變革,雖然方向上講是正確的,但這個過程仍然是非常曲折的,透過參照國際同行,我們對中國未來家電渠道的變革,它的未來發展方向是非常明確的,信心也是非常堅定的,但是在這個變革中間我們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供應商的聲討、媒體的批評,一齊向家電連鎖企業湧來,一時間連鎖業態好像是一切罪惡的源頭。對此,筆者認為,目前,中國家電連鎖企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被刻意地放大了。有問題並不意味著要把其徹底推倒,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看到產生這些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並找到更好的規範連鎖業態發展的產業策略。
筆者認為,2005年底出現的這種將家電連鎖業發展中的問題放大成零售領域的萬惡之源的呼聲實際上是一種情緒化浪潮。貢獻決定價值,如果家電連鎖企業的存在和發展對家電製造企業的發展沒有或很少有貢獻的話,那就意味著它是沒有價值的,沒有價值的東西還要緊緊抓在手上,甚至依賴於它有何意義呢?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現時的市場條件下,如果沒有大型的連鎖企業,製造企業的產品靠誰去銷售呢?快速的流通由誰來負責呢?大批的庫存靠誰去消化呢?誰去掌握消費者需求並反饋給製造企業呢?
回顧中國家電行業的發展,從萌芽到成熟,不過20年的時間,但在這20年間,整個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市場從極度供不應求到嚴重產能過剩,行業利潤從極度暴利到嚴重微利,產品從簡單單一到豐富多樣,變化波及面廣、速度快的演變過程中,整個產業重心開始由關注產品製造向重視商品的順暢流通、消費需求的準確把握轉變,商業資本開始重新抬頭。自2000以來席捲中國的家電專業連鎖浪潮,不是蘇寧這樣大型連鎖企業孤立的主觀行為,也不是一種階段性的時尚潮流,而是渠道專業化、規模化發展的大趨勢。這是家電製造企業跳出區域市場限制,實現大生產、大市場之後,對大流通、大渠道的必然呼喚和要求。可以說,在現時的市場條件下,沒有一個成熟的現代化的家電流通業,就不可能有一個成熟的現代化的家電製造業。
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當前中國家電市場的種種紛爭的源頭並不是連鎖企業和製造企業之間的博弈,而是消費者需求和製造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這才是問題的本質。我們都知道,在一個賣方市場中,消費者只能聽命於製造商,他沒有權利進行多方選擇和討價還價,正如上個世紀初美國人只能享用一款福特黑色T型車一樣。而這個時候渠道的地位只不過是製造商的附庸而已,它的功能就是“買進賣出”。
而隨著中國市場進入消費主導的過剩時代,製造資源和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開始日益凸顯出來。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一些大的家電製造企業曾經出現幾十億甚至是上百億元庫存浪費,這就是製造企業沒有有效把握消費需求的後果。那麼,在產品過剩時期,製造企業如何準確把握需求,實現精準製造呢?那就是發展具有規模效應的連鎖渠道,由於連鎖渠道對市場的覆蓋面廣,其店面觸角可以伸展到不同層級市場和不同區域市場,加上一體化的經營,其對市場資訊的掌握是最為全面和及時的,讓其承擔獲取需求資訊的功能是最為合理的選擇。在這種安排下,它不再是一個只能“買進賣出”的營銷平臺,同時還是一個消費者需求彙集系統。這樣,連鎖企業就透過發揮自身的橋樑作用來實現對上游生產製造的有效調節和計劃,最終填平製造資源和消費需求之間的鴻溝。
跨越(200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