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被捉去砍了腦袋,葉甸的祖父前往刑場圍觀。之後,葉甸的祖父和許多戰敗的巴塘人一道流落到拉薩。又不知怎樣北上去了藏北,把巴塘弦子也帶到藏北。葉甸娶了一位牧女,後來他們的女兒也成了牧女。
事情仍未了結,卓瓦寺尋找加嘎喇嘛的轉世靈童的工作曠日持久,大費周折。若干年後,終於確鑿無誤地尋到了加嘎喇嘛的轉世靈童——一位出世時脖頸上便帶了一圈刀疤的男嬰。這位活佛尚未成年,適逢一九五九年叛亂,他被一群康巴人帶到瑞士,之後他還娶了一位金髮碧眼的瑞士姑娘。“文革”結束時,這位中年活佛來北京觀光,葉甸的哥哥還有幸見過他哩。
一首民歌引出一段傳奇。西藏民歌所吟唱的,往往果有其人果有其事。在文字難以普及的民間,歷史就這樣口口相傳。
在歡迎美國來賓的晚會上,熱心的葉甸不顧六旬高齡表演起高難度的《孔雀舞》,那是需要後折腰一躬到地的,葉甸確實有些力不從心。那晚葉甸一身熱巴藝人著裝:腰間一圈彩繩垂到膝下。拉起牛角胡且歌且舞,旋轉起來時,繩的流蘇飛舞得像一把彩傘。來賓中有人用“拍立得”相機搶了一張即刻交給剛下場的葉甸,葉甸望著翩飛如蝴蝶的自己,大喜過望,又笑成了一朵菊花。
為了演出,葉甸弄壞了心愛的牛角胡。琴軸是北京的哥哥送的,雕飾著龍的圖案,葉甸為這琴軸配上野牛角的琴筒和羊皮的琴蒙子,併為琴弓和琴絃選擇了上好的馬尾。牛角胡是西藏特有的樂器,屬二胡一類,但因就地取材的侷限,音量很小,吱吱唔唔;音域也窄,差不多隻有一個八度。本來他想使這把琴更響亮些,便放在牛糞火爐邊烤,誰知竟把羊皮烤焦了。演出時只好借了地區副專員次仁玉珠那把來應急。次仁玉珠學拉琴是葉甸的徒弟。
我把錄製好的磁帶交給若曦女士,歉意地說明並非藏北牧歌。她說那不重要。葉甸的熱誠之心是領受了的,葉甸的歌兒也乘上國際航班,遠走高飛了的。
在那曲鎮我還有一群藏族朋友:加央西熱、格桑次仁、多吉才旦、小花……透過這些朋友又認識了更大一群他們的朋友。我很喜歡他們。每逢賽馬會,人們在體育場搭起帳篷城,我便東家走走,西家串串,從這頂帳篷鑽進那頂帳篷。吃酸奶,喝酥油茶。幾年來,在那曲鎮我參加了好幾對藏族青年人的婚禮,不過這些婚禮已不是正規的傳統婚禮,而是藏漢結合,只剩下獻哈達、喝青稞酒、聚會的規矩了。這是“文革”時破舊俗,多年來提倡節儉辦婚事的結果。在藏北,其實許多本土文化及習俗都漸漸歸於湮滅,比如上文所述馱鹽之類。
傳統婚禮卻在某些地區有重新復興的勢頭,班戈縣就是。縣領導人佔扎熱心於民俗,他女兒的婚禮就是按照牧區習俗,經他一手操辦的。佔扎曾詳詳細細、一個細節也不放過地從頭到尾向我描述了一番。
結婚儀式,在全世界幾乎所有民族的傳統中,都表現為程式化和戲劇化的繁文得節,是地方文化的精彩點綴。如今國內的都市和鄉村,婚儀已大大簡化,婚禮的戲劇色彩也相應減退以至消失。人情味十足的牧區婚儀近些年來在班戈縣方興未艾。佔扎說,其實本地的婚禮程式,很多中年人都不清楚,原因是從前的時代裡,能舉行奢侈婚禮的只是少數貴族頭人,平民百姓連參加頭人婚禮的資格都沒有。六十年代以來,又作為舊風俗舊習慣給革除了。只是在近幾年,過日子心盛的人們才樂此不疲地蒐羅起這些繁文縟節,並在舉行婚慶時嚴格遵循。
結婚以前的程式和漢民族差不多。說媒、父母包辦或自由戀愛。不過,凡有親戚關係的禁止通婚,情況不明的要專門查訪——“認骨頭”'注'。請人(喇嘛)看屬相、擇吉日等等。只有婚禮程式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西藏,女嫁男家與男贅女家是一樣的,社會上並無偏見。佔扎就是娶了女婿。女婿江措仁欽的舅舅與佔扎家是近鄰。江措仁欽常來舅舅家走動,結識了佔扎的女兒貢嘎梅朵,一來了去就好上了。佔扎老兩口很開通,主動把事情挑明瞭,並徵求年輕人意見,是另立帳篷,還是女兒嫁出,或女婿入贅?兩個年輕人選擇了後者。
順便說一句,牧區姑娘出嫁前梳頭編細辮,往往需要十天半月才能完成。
到了擇定的日子,帳篷里布置一新,吉祥八寶圖案的瓷碗預備好,四四方方羊毛氈墊鋪在帳篷前,親戚朋友陸續到來。至於酒、肉等食品飲料是早就準備好了的。
在藏族家庭中,舅舅的地位一般很重要,在婚儀中也是如此。貢嘎梅朵的舅舅頭一天就騎馬迎接女婿了。舅舅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