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4 頁)
這項事業是否遇到過格外的麻煩,她怎樣保護自己,再進一步瞭解她何以熱心於藏學工作,她的主要論點,她的終極目的等等。但終於未能。
我們在科加僅住了八天。即使時間再延長十倍,想要粗略完成南希近萬字的調查提綱也非易事。對於我來說,如果不指望獲取更詳盡的素材細節,按自己一向的感受世界的觀點,一週時間於我足夠。所以我只興沖沖地按提綱所示的某些問題走訪了一天,便就發現了我所感興趣的內容,從而流連忘返了。
我自以為了解西藏農村。十多年前,我曾在拉薩附近的一個村莊度過大半年時光,並差一點兒使藏語過關。後來我熟悉了西藏牧區。西藏的農業牧業既然分屬兩大經濟型別、兩種文化體系,當然就表現為兩種生活方式。作為土地文化的農業千百年間結構了超穩定形態。我感覺農區是湖泊,牧區像河流;農區是歷史的和文化的,牧區則是自然的和季節的。
然而,科加似乎在此類經驗之外。
西藏各地的社會生活千差萬別、千屬萬類。你就想象不出侷促如一縣、一鄉,居然會有如此之多的僅屬一己的歷史、傳統和習俗。如果僅我一人驚訝尚屬孤陋寡聞,要是連格勒、南希,連扎呷、次丹多吉也大驚小怪起來,你就會理解箇中定有不尋常之處。實際上被訪問物件的驚訝程度一點兒也不亞於我們,從前的鄉長、梳著辮子的歐珠就說,這些年間村裡來過多少工作組,只有你們才打聽這些事情。
首先,科加村的歷史就很獨特,從前它是不丹寺廟珠巴拉讓的屬地。寺廟管家每年來監督秋收,收完秋就回不丹。屆時全村各家都要來人忙農活。村民央加瑪家世代為該寺廟當傭人。直到五十年代初該村土地才被接管,只給科加寺交稅了。籠統地說來,幾十年間的社會變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變化;但從另一方面看來,變化似乎又不太大。或者說,經歷了一些嘗試和周折,似乎又迴歸傳統,或者在傳統的基點上又融進了某些更了新的內容。就農耕的人群而言,我看東方的天干地支、藏族六十年輪一繞炯的紀年法有道理;西方的紀元呈線型,讓人感到時間的照直行進;農耕者則循著季節使生活週而復始。按照調查提綱要求,我整理了有關性別與勞作、一年四季活路安排等兩個表格(為一九五九年以前的):表一為:主要由男性從事的工作 男性和女性共同從事的工作 主要由女性從事的工作犁地* 收割 耙(平)地,撒種處理外事 打場 織氆氌,編織去牧場放牛羊 積肥 捻細毛線經商;鹽糧交換 擠牛奶 炒青稞積肥挖肥 看孩子 做青稞酒縫衣服、做鞋子 砍柴 磨糌粑捻繩子 短程放牧(多為小孩子) 打茶做飯修房大工 修房小工木工 經商(家無男性者)屠宰* 積肥背肥、背東西
*指必須由男性從事的工作。表二為:月份 農業 牧業 商業1月 墊圈 積肥 過年2月3月 接羔育幼4月 春翻 澆水 撒肥5月 種地6月7月 鋤草 灌溉 磨糌粑 剪 抓 商 貿8月 毛 絨9月 收割 業 易10月 打場11月 農 宰殺12月 閒
表一既然是解放前的習慣分工,解放以來三十年間有多少變化呢?人們數來算去,回答說無甚變化。為何非要男人犁地呢?回答跟漢族說法一致:女人犁地不吉利。
表二則主要依據季節安排農牧活動,當然變化也不大,夏季經商是受制於普蘭國際市場的開放關閉時間,其餘季節則無商可經。只是公社化期間若製作此表則有如下變動:一、冬季幾個月農閒不閒,集體開荒、修路、修水渠等搞農田基本建設(現在農忙過後也時有修路工程,但須付工資,非義務勞動性質了);二、禁止經商,禁止同尼泊爾邊民以物易物;三、各種會議很多。
科加村的傳統牧場在尼泊爾境內(同樣,尼泊爾人也有牧場在西藏境內的一些地方),農閒時就將牛馬大畜遠途趕了去。並非家家需要去人放牧,通常是親戚朋友間的自然組合,代放牧、代打酥油。慣例是每頭犏母牛交回十八至二十斤酥油和相應的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