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頁)
要使阿里越過明線電纜、微波等一系列常規發展階段而直接躍入衛星通訊時代——短短几年過去,他至少部分做到了這一點:當代尖端科技移植成功,現代文明在阿里初露端倪。
西藏自治區想幫助阿里建一廣播電臺,楊松說不,要幹就幹電視臺。他認為,越是偏遠地區,越應率先發展電視事業,因為電視是改革思想觀念、縮短本地與先進地區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徑。關鍵在於能源問題。柴油機發電不可取。柴油機發電電壓不穩,難免不燒掉機器。只能建光電站!一九八六年,率先在地處藏北高原的改則縣城建成六百四十四瓦小型光電站,發射三個頻道。結果,光電系統非常成功,收視效果相當漂亮!
索性一鼓作氣,繼改則之後,又於一九八七年開始在同屬藏北高原的另二個牧業縣措勤、革吉相繼建成以光電為能源的電視衛星轉播站,其中革吉縣的設計功率較大。此事由楊松代表阿里地區提出,經由國家計委西藏經濟工作諮詢小組辦公室主任王海大力支援,國家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利用國內現有技術裝置,終於建成了國內目前最大的光電站。一九九○年五月十八日正式發電,供應全縣電視收視和大半縣城的照明。設計規模為十千瓦,但經實際測量,功率已達十一點八千瓦。這是因為採用國際通行標準設計,但阿里的陽光突破了這一標準因為它更加強烈。
看來阿里要走光電之路是確定無疑的了。今年(一九九一年)革吉所屬四區都將建起小型光電站,明年的一九九二年,改則將要建起二十千瓦的較大規模的光電站。西藏自治區規劃要在“八五”期間消滅無電縣,阿里的經驗對於解決藏北等地能源問題提供了樣板。楊松結論說,越是不發達的地區越是要採取最先進的技術。因為就管理而言,越是最先進的技術越不復雜。例如太陽能光電站的管理,就是所有電業設施中最簡單的:只須定期檢查線路、為電瓶注水、打掃光電板衛生就行了。
多少年來,西藏及各地領導人為能源問題愁腸寸斷。看來阿里的實踐提示瞭解決的希望與可能。但目前光電系統價格仍然高昂。阿里以其經濟實力作後盾——自一九八三年開始,阿里的經濟就搞活了,利用本地畜牧業資源和礦產資源大賺其錢——領先於西藏乃至全國的光電事業,使阿里這個中國西南端的偏遠猶如“界外小邦”的地區,就這一意義來講,成為最荒僻的也是最先進的一個典範。
整個七十年代,阿里地區的行政人事由新疆代管。楊松是一九七六年由新疆調進的幹部。當年他乘車由新疆沿新藏公路進阿里。這是一條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的公路,它在連線喜馬拉雅、岡底斯、崑崙山、喀喇崑崙山等著名大山脈的山結間穿行,山高路險,冰封雪裹。楊松眺望著連綿峰嶺,茫茫戈壁,心想大自然如何可能戰勝啊!但當他注目於曲折起伏的山路以及路旁的電杆電線,又不禁想到,雖然有限,但人對於自然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在阿里下鄉日久,目睹牧民們特別的生活習俗,感覺到人和自然並非對立關係,原來是可以和睦相處、融為一體的呀!經過十幾年的工作實踐,尤其是從事太陽房、光電站事業的成功,使楊松自信而豪邁地想到:人與自然可以在更高的層次上和睦相處,大自然提供了廣闊的開發舞臺,可以盡其所能地利用自然為人類謀求福拉!
新疆與阿里關係密切,淵源深長。在介紹阿里和獅泉河鎮的時候,一件往事不該被忽略。
我們首次到達獅泉河的當天,七月三十一日,阿里行署與阿里軍分割槽聯合召開了“進軍阿里四十週年慶祝大會”。阿里的當代史自四十年前這一天開始。
一九五○年初,中央確定了由川、滇、青、新多路向心進軍西藏的戰略部署。為配合西南主力部隊,西北局命令新疆部隊派出一支部隊進軍藏北,解放阿里。為此,組建了進藏獨立騎兵師。同年七月,李狄三同志接到命令:率領由漢、藏、蒙、回、維吾爾、哈薩克、錫伯等七個民族一百三十七人組成的先遣連先行進入,其主要任務是偵察道路、瞭解情況、宣傳群眾、爭取上層,為大部隊進藏創造條件。八月一日,先遣連從崑崙山腳下的新疆于田普魯村誓師出發。
阿里歷史就此掀開新的一頁。與這一時刻同時注入史冊的是,李秋三同志,他是革命英雄,也是傳奇人物。
李狄三一九一四年出生於河北省無極縣城道村一個貧寒人家。一九三八年入黨,次年參加八路軍。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結業後被分配在南泥灣三五九旅,參加過保衛延安的戰鬥。解放戰爭中隨大軍西進,直打到于田。再率先遣連南下阿里,開始了他人生中最艱苦、最輝煌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