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溫飽問題。耐燒的根部很難挖,只得動用推土機開路,再以鋼絲繩捆綁,最後用汽車將其拖出。實在難搞的,就鑽上眼,放炸藥轟炸。與此同時,各縣也大顯身手,燒紅柳,燒刺柴、趴地松,扎達還燒珍貴的沙棘叢,十多年過去,獅鎮上下游差不多八十公里的紅柳灘被剃成光頭。現世現報,我們隨即就遭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由於植被破壞,土壤保水土能力差,每年春夏之交,雪山融水使獅泉河水明顯加大;洪水曲線顯著上升;而冬季的風沙更加兇猛。一九七八年的洪水危及獅鎮,全鎮人一齊奮勇抗洪——每年我們春季植樹時,總要挖苦當年毀樹的老同志: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燒光了紅柳,日子越發難耐。獅鎮海拔四千三百米,氣候幹寒,採暖期長達九個月,至少也在半年。冬季絕對低溫達零下三十四點六攝氏度,夜間連暖水瓶裡也結冰。我們真正體會到冷的滋味:白天在辦公室裡冷得坐不下,夜間在宿舍裡冷得睡不著。那位黑龍江來的李德普,在扎達縣當縣委書記時,晚間就去有家室的職工家圍上爐子聊天,可到該睡覺時只得告辭。回到冰窖般的小屋,就點兩張報紙左右揮舞,待意念中感到寒氣已被驅散,便迅速鑽進被窩——冬夜,人們千萬不敢脫掉毛衣毛褲鑽被窩。
燒飯也成問題。由於缺柴,機關食堂停火。單身職工度日如年,時常因無柴而餓肚子。那時,每位幹部每年只分配半車柴,哪裡夠燒!在縣城,在獅鎮,就有人拿報紙燒飯。只是報紙特別不耐燒,需高度集中注意力,一刻不停地往灶內續報紙。做一頓飯真緊張啊。經周密計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報紙,正正好好可做一頓飯。
這問題也成了挪揄人的話題。有個幹部叫王繼武,被別人戲稱為“燒別人的柴不燒自己的柴;戒自己的煙不戒別人的煙。”前半句的意思是,王先生時常去別家勺昆“點兒暖和氣,打撲克,聊天時熱情地幫人家添柴;待到別人到他那兒聊天,他可就袖著手陪著別人挨凍。
阿里的部隊、機關,基本生存都出現了危機,談什麼保衛邊防、發展進步!這個問題折磨得我們食不甘味,夜不安枕。
此時已進入八十年代。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一本科技雜誌上看到了加拿大的太陽能採暖房並附示意圖,心裡一動:獅鎮的太陽輻射強度高於拉薩,在世界上僅次於埃及開羅,為何不如法炮製,也利用一下太陽能呢!
隨後就是去上海的太陽能所,去甘肅的能源所,再後就是甘肅的專家來阿里考察,最後是一九八三年底,阿里首批一千八百多平米的太陽能取暖房建成。大功告成!當年冬季的測試資料:室外零下二十五度,室內九度,室內外最大溫差達三十五度!
一九八五年,我正擔任地區計委主任,便利用有權有錢的優勢,說服了地委、行署支援這一事業,下發檔案,強行推行。規定今後凡新建公民建築,除庫房外,一律建成太陽房。就這樣,這些年來阿里建成七萬多平米的太陽能取暖房,大大改善了辦公和生活條件。其中有地區自籌資金三百萬蓋成的地區中學教學大樓,藏式建築風格,全套電化教學裝置,到本世紀末也不會過時的。學生的學習條件真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從前學生的手凍得紅腫潰爛,握不住筆;現在教室裡明亮溫暖,學生、家長、社會都滿意。
至於這樣的好事為什麼還要硬性規定,強迫推廣?有幾點原因。其一是造價較高,每平米較之常規建築要高出一百多元。其二是許多人囿於傳統生活習慣:非用爐火取暖不可;其三是燃料大鍋飯:各單位拉煤來,無償供給。對於第一個問題,一算帳就明晰:從新疆拉煤取暖,平均每平米辦公室在整個寒季需開支一百元,按十平米計算,每人每年取暖費達一千元。太陽房一次性投資偏高,但辦公室百分之百節省燃料,仍然合算。對於燃料大鍋飯問題,堅決打破它,改為個人燃料包乾——一個太陽房,涉及到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經濟體制、分配製度等等方面的問題。太陽房既是科技問題,又是建築問題,也反映了觀念問題,還有美學問題……於是太陽房迅速普及,百花齊放,根據不同的建築物功能,採取不同形式。有采暖房、保溫房、被動式太陽房、主動式太陽房,還有主、被動混合型太陽房,共達十幾種,其中有三種最成功,有極大的推廣價值,不僅在阿里,而要在全藏推廣……
阿里成功地進行了太陽能採暖房的嘗試。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在一九八五年大規模推廣太陽房的同時,又瞄準了光電機。光電池,是二十世紀科技奇蹟;在二十一世紀,太陽能將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能源。楊松準確地捕捉到了這一資訊。他下決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