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1/4 頁)
普通就在於它現狀的一般:這個擁有四十八戶、三百多人的小小村莊的生產能力、生活水準在柳梧鄉所屬三個村子裡名列第二;而柳梧鄉在堆龍德慶縣內也屬中等——一般說來,這類平凡更具有普遍性因之就具有了鄉村的代表性。唯一特別的考慮是,舊時查古村作為拉薩寺院功德林的莊園谿卡,祭祀活動比較集中規範,尤其是遍訪不得的春耕儀式近年間在這裡已得到恢復。況且它也是我們的老朋友群佩老師的家鄉。
查古村地久天長地坐落在山谷深處,查古村的日子徐緩地進行著。有關這個村莊的人和事,過去和現在,且聽我從容道來。
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五日,藏曆水猴年元月初十一日,是查古村人擇定的舉行開耕的吉日。同時擇定的還有吉祥的方向、地點和一對屬相相同的少男少女。
這是一個寒氣猶存但陽光明媚的春日。一大早,我們的攝製組就進了村。拍了人們更換節日盛裝,又拍了人們為閒置一冬的耕牛披戴軛具——給耕牛扎紅系彩,把兩頭牛用軛具固定在一起,就是西藏農區特有的“二牛抬槓”。炊煙融進晨霧久久不肯散去的村落裡,又滿滿地充盈起喜悅的氣氛。當太陽高高在上的時候,家家戶戶走出了舉著彩旗彩箭的、端著五穀斗的、吆喝著牲口的人流。全村人無分老幼全都來了,沸沸揚揚全都走向村中央宗教場地瑪尼拉康跟前的那塊田地上。香柴柏魯燃起來了,初上軛具的耕牛又跳又咬,人們就拿五穀糌粑團塞進牛嘴,又在它們的額上角上抹酥油。西藏農區的耕牛叫犏牛,是犛牛和黃牛的雜交種,模樣也介於它們的父母之間:接近犛牛,但全身毛髮特別是裙毛和尾巴都比犛牛稀短得多。為了上鏡頭以體現特色的緣故,我們向村人提出能否將大個犛牛排在前面,得到的答覆是千萬不可:要是鄰村人看到電視上的查古村竟然拿犛牛作頭牛和耕牛,肯定要大大地笑話我們窮,因為一頭犏牛的身價是犛牛的兩倍,拿兩頭犛牛才換得一頭騙牛。
後來聽群佩老師說,犏牛身價高,因為它馴服,力氣大,既恭順又能幹。就像騾子之於它父母馬和驢。
環繞著田地中央的一塊名為“阿媽塞多”的白石頭,村婦不停地往香柴堆上加柴撒糌粑,一旁的僧人在唸經。頭戴金花帽、身穿黑氆氌藏裝、手執匕首的男人們和穿著豔麗襯衣、圍著彩色圍裙、手牽著手的婦女們分列兩旁,音調歌詞不同、節奏疾徐不一的男女聲無伴奏混聲合唱交織著響亮起來。這是春耕儀式的高潮,要持續很久直到結束。
男人們唱的是古代武士戰歌——“拜”,歌詞大意:
山中有呢還是山中無?山中確有座大雪峰。
如果山中沒有雪峰呢,哪裡會有雪水流下;
如果雪水未聚整合湖,用什麼去澆灌莊稼。
……
站在右邊的雄壯男子,站在左邊的美麗姑娘,
會不會唱“拜”都來試一下吧,
會唱的就請響應伴唱,不會的請念六字真言。
女人們唱的叫“諧青”——大歌舞,歌詞大意:
太陽從何處升起,太陽自東方升起,
世界的土地河流,是溫暖陽光賜予;
月亮從何處升起,月亮白山頂升起,
沒有太陽和月亮,世界將暗淡無光;
大鵬從何處飛出,大鵬自上方飛出,
高尚人聚會之處,大鵬從空中掠過。
……
在春耕儀式上象徵性地做過犁地撒種的動作之後,從第二天開始各家戶就可以自行安排農事了。順便收集了幾首《耕地歌》,其一為:
公犏牛你不要唱悲傷的歌,
母犏牛正在草地上為你借草。
另一首是:
沒想到連桑桑拉姆也會騙人,
跟生了三個孩子的老婆不要說真話。
春耕播種之後,原本有一個極熱鬧的送肥的工作很儀式化。現在也還送肥,但不再熱鬧了。主要原因在於從前村裡連馬車都沒有,運輸工具是毛驢,為此村人多養毛驢,並且大家都為莊園主幹活,集體行動。每五頭毛驢為一組,毛驢皆披紅掛綵,風光得很。送肥路上,後面一組想要超過前頭一組,就會發生愉快的爭執,相互間說出一套套挖苦奚落的俏皮話,藉以打趣逗樂。獎品“酥油粑”頒發給後來居上者。如今分田到戶了,毛驢也少]“,更有人家用手扶拖拉機送肥,儀式就從簡。只將白石供奉於肥堆上,為的是取悅於它所象徵的土地女神。
查古村嚴格遵守著的還有兩項“小敬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