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2/4 頁)
師父陸逵請字,討教如何收徒立譜。
陸便以祖傳的二十四字的字輩相授,作為傳統的幫內‘家譜’。這二十四字是:“清淨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悲,本來自性,圓明興理,大通悟覺。‘其中’清淨道‘三字是’前三祖‘的號頭——金幼玫號清源,羅清號清淨,陸逵號道元——實際便是教派,從’德‘字起才是正式立幫。此後,這幫人在杭州武林門外寶華山建立’家庵‘及十二座’家廟‘——後三祖的十二高徒家庵,承運漕糧事務所就設在家廟內,並公議訂立了十大幫規、香堂儀式、孝祖規則、十禁十戒、家法禮節等規則。
“後來翁、錢二人去了青海、蒙古朝佛,再無音訊,幫務由潘清一人主持。雍正十三年,潘在黃河大風事故中身死,由王德降繼任。這個王德降,青幫中稱為小祖師,他見幫內徒眾越來越多,怕陸逵定下的二十四字輩不夠用,便續訂下二十四字,那就是:”永珍皈依,戒律傳寶,化度心回,臨持廣泰,普門開放,光照乾坤。‘但這些字到現在還沒有用到,只是這個青幫就一直髮展下來了。“
“河運,漕糧,”姜雄搔搔頭,“那為什麼不乾脆叫‘糧幫’而叫做”青幫‘呢?“
“這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說翁、錢、潘承辦漕運,非常賣力,效忠清廷,故稱‘清幫’,年代久了,訛傳為‘青幫’。另一種說法是,在翁等三人揭皇榜的時候,安慶地方的糧幫水手中出現了一種旨在‘反清復明’的秘密結社。過了七八十年,也就是嘉慶年間,在這個結社外又秘密成立了一個組織更為健全的秘密結社,叫‘安慶道友會’,簡稱‘安慶道友’、‘安慶幫’、‘慶幫’,同時發明了‘香堂’儀式,各種隱語、手勢、暗號,所謂‘切口’、‘令子’,以利於幫內人聯絡,當時的青幫不是公開的。
“這個組織在以後幾十年裡日益壯大,大約到了光緒年間,各地糧幫的秘密結社——據說共有128幫半,到光緒末年則只剩下”興武四“、”江淮泗“、”興五六“、”嘉海衛“、”嘉百“和”杭三“等六大親幫——便為它所統一。名稱也從‘安慶道友會’改為‘安清道友會’、‘安清道義會’,原來的簡稱‘安慶幫’、‘慶幫”便相應成為’安清幫‘、’清幫‘,還有稱’清門‘的,便如同稱’洪幫‘為’洪門‘一樣。這個’清‘明顯是’慶‘的音變,但無可否認含有’大清‘、’清朝‘的意思,青幫也逐步走向公開。幫會組織逐步爭取合法化,這大概是一種通例。另外一種說法是,青幫內流傳的’通草“秘籍《安慶粗成》,認為‘清’字的來源是因為幫內二十四字輩‘清’字居首之故。”
“那為何‘清’又成了‘青’呢?”
“明顯是因為同音,如同‘洪幫’又稱‘紅幫’一樣。
此外,大概也是‘青’、‘紅’相對稱,簡稱便是‘青紅幫’。
還有一個原因是,糧幫在秘密結社期間就自稱為‘青皮’。
道光年間他們‘自號青皮’,到光緒、宣統處間就自號‘青幫’。又據說他們用青布包頭。
金城頓了頓,輕輕把手一揮,道:
“不過,窮究這些在今天來說已經沒有什麼意義。想當年,洪門曾怒斥青幫是‘漢族叛徒’,‘投靠滿清’,兩派結下很深的怨恨,為爭奪碼頭,時相仇殺。到光緒年間,青幫興武泗幫首領、‘理’字輩的徐寶山跟在洪門中位列‘四大江湖’的任春山結為異姓兄弟,互相加入對方門派,並共同開了‘春保山’,兩人同為山主。同時號召‘青紅聯合’,得到了廣泛響應,那大概便是兩派合作的起點。不過,徐寶山後來協助清廷剿除不屬於自己派系的幫派,致使很多幫會人士逃進上海租界避難,他自己則在民國二年被國民黨人暗殺。
“推翻清朝,洪門出了大力,青幫也有出力,但不大。
孫中山自己在清光緒二十九年加入了洪門致公堂,被封為‘紅棍’,後來又改組致公堂,開設‘大陸山’。當年黃興開設的‘同仇會’,陶成章、章太炎組織的‘光復會’,都屬於洪門。辛亥革命後湘省獨立,便是由洪門頭目焦達峰出任都督,整個湖南一時間成了洪門的天下。不過,民國建立後,政府對所有幫會組織都採取限制,打擊的辦法了。在政治上,青紅兩幫再也沒有什麼區別。一句話,今天的不管是什麼幫、什麼派、什麼堂、什麼會,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山頭,自己的利益,並沒有多少政治目的。現在我們要對付這夥青幫徒眾,就是因為他們打進了我們的地盤,我們要在他們還未立穩腳根時把他們清除出去。“
“青幫在省城有沒有什麼勢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