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平常心,做事須以進取心。
比爾 ? 蓋茨,在有生之年,捐出自己的全部家產。我們為他的舉動驚歎,卻很少探究他富可敵國的財富是怎麼來的,他為什麼可以做這麼大的老闆。
學佛的人,很容易看出,比爾 ? 蓋茨是個很有佛緣的人,他財富的來源,可以用一句哲語說:先因其舍,故有其得。
這個結論,從邏輯上似乎是講不通的,但是在心學裡,這是個非常淺顯的常識。
他以平常心看待財富,故有精進心安心做事。聚財不為一己之私,而為做事,而為助人。財富既聚,復散之以助人,這才是發財的大義。
義在利先,這就是企業家與普通商人境界的首要區別。
要進入這樣的境界,要從兩方面過心態這一關:
修煉平常心,強化精進心。
修煉平常心
平常心的對立面是不公平心。
很多人都曾經覺得,這世界對自己很不公平。
出身不公平,上學不公平,上班不公平,獎金不公平,分房不公平,分配不公平。
然而,任何人都知道,十個手指頭各有長短,但是還沒見過哪位仁兄為了公平,而把手指頭砍成一樣長短的。
任何人都知道,地球表面是有山有水的,但是還沒見過哪位愚公,把所有的山剷平,全部填到海里,讓地球變成一個大操場的。
要想挑撥兩個人的關係,最管用的辦法就是,告訴他關於他倆的不公平:你看,你倆同一天進公司,老闆每次都派他去出好差,這次培訓本來是該你去的,但是,嘿嘿……
要想挑撥兩個國家的關係,最管用的辦法還是,告訴他們關於他們之間的不公平:這個海域的石油、天然氣是大家的,為什麼他們可以開採,你們不早下手?
所以,沒有平常心的人,一定不知道,把每個人最優秀的地方發揮出來,做最適合他的事,才是最公平的。具有平常心的人,才會有慧眼發現,才會專注於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把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事情做得有意義,做成功,一定可以兌換成財富。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克服貪婪慾望,將它轉化為做事業的精進心
貪婪的慾望會矇蔽心智,讓人無法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所以要知足。
古人說:知足者常樂!
但是,為什麼那麼多人不知足,那麼多人樂不起來呢?
這是因為,人們不懂得調節“既得利益”與“期望利益”之間的空間。
我們首先設定我們的“期望利益”為100%,當我們的“既得利益”能達到“期望利益”的60%以上,就叫知足的話,我們就可以樂了,而不要去管別人達到了70%還是100%。
懂得黃金分割的知足預期,我們對事就心平氣和了,看人也順眼了。
有了平和的心態,我們就超越貪婪,具備了做大老闆的寶貴素質。
很多人,在貪婪的心態驅使下,會有盲目創業的衝動。
通常,幾個好朋友聚在一起,“理論會餐”後就蠢蠢欲動,夢想一蹴而就發大財。結果往往只有少部分人成功了,絕大多數不但把多年的積蓄虧得精光,把多年積累的人脈損害得體無完膚不說,還把親戚朋友拉下水,自己抬不起頭來。
所以,用黃金分割的知足尺度,控制好自己的正常慾望,以創業的“大義”、以自己的愛好和特長為起點,讓自己的事業為更多的人謀福利。
這也是“義在利先”的道理。
用精進心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極致,一定可以發大財的!
為什麼最適合當老闆的兩種人功敗垂成(1)
——你是否具有看透人性的慧眼和駕馭人性的境界
有兩種人,是很適合做老闆的。
一種是各級營銷人員,他們最瞭解生意的過程;一種是各類金領,他們瞭解企業最核心的秘密,包括模式、資源、運營的控制點及陷阱。
但是,他們往往功敗垂成,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沒有最後吃透“人性”這兩個字。
一些古老智慧給了我們慧眼,一些現代管理理論又給了我們分析的方法和工具。讓我們從普遍的人性開始,接著來剖析金領、營銷人員、老闆的人性。懂得駕馭人性,當老闆的境界又上升了一層。
人有自然性
酒色財氣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