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奧本海默等人的良師益友,也是全世界所有物理學家的領袖,智囊
和朋友。
一、“我們家裡不用自然力”
丹麥人在形容聰明而善良的人家時,用一句古老的俗語:“有天花板那
麼高。”玻爾家族總是得到旁人的這種評階。尼爾斯·玻爾是第三位玻爾教
授。他使這個姓氏得到了新的聲望,然而,他門這個家族早就有“天花板那
麼高”了。
玻爾的父親是哥本哈根大學的生理學教授,玻爾的母親是一位猶太血統
的銀行家兼金融家、哥本哈根商業銀行的創辦人的女兒。1885 年10 月7 日
玻爾就誕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裡,他是三個孩子當中的一個,排行第二。弟弟
海拉德天資很高,後來成了有名的數學家。就是在這個充滿幸福的家庭裡玻
爾受到了父母良好的教育和影響成長起來的。
還是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非常注意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動手
的能力。他經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鼓勵孩子們作出解答;遇到需要動手
解決的問題,也要求孩子們自己去做。
同時,老玻爾教授同丹麥最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的交往也給
年幼的玻爾很早就有大量接觸丹麥——實際上也是整個歐洲最優秀的科學與
哲學思想的機會。當父親與朋友們交談時,尼爾斯總是安靜地坐在那裡,心
裡充滿了崇敬,把他們的話象空氣那樣吸進去。這些談論成了他自己的觀點,
也成了他畢生遵循的科學方法。
7 歲的時候,玻爾進入了小學。他的各科成績都很好,在班裡總是第一。
只是作文例外。按照學校的要求,一篇文章總是要先有一段引子,最後還要
專門有個結尾。這一點也不合年少的玻爾的口味。他的思想方法是,直接了
當地提出科學性見解。所以,他對作文課總是懷有牴觸情緒。有一次,教師
叫他寫一篇題為《自然力在家庭中的應用》的文章,這個題對這位未來的科
學家來說,份量未免太重了。他在文中做了這樣反抗式的結尾:“我們家裡
不用自然力”。
在同學的眼裡,玻爾是個傑出的人物。他從不硬啃書本,並不去爭第一,
但又總是毫不費力地執全班之牛耳。
當玻爾升到高年級,開始學習數學和物理時,他的顯著才能就是人人有
目共睹了。在19 世紀、20 世紀之交的年代裡,高年級的物理課講授十分簡
單。而尼爾斯所學的東西則早已超出了課本的範圍。沒有多久,他就對教科
書中陳舊、錯誤的內容,根據自己從雜誌裡讀來的物理學加以圈注了。一個
同班同學問,如果在考試中涉及不對的內容,那該怎麼辦?玻爾詫異地回答:
“當然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呀!”
1903 年,尼爾斯進入了哥本哈根大學。入校之初,他被深奧的哲學問題
所深深的吸引。他選修了哲學史和邏輯學兩門課。特別是父親的好友于夫丁
的課,使玻爾佩服得五體投地。於夫丁引導學生們回顧了16—18 世紀的主要
哲學派別,然而,他並不打算勸說學生們信奉其中的任何一種。他所強調的
只是問題的提出,而非解答。他是這樣解釋的:“解釋是死的,問題卻是活
的,否則,哲學就不會有生命力。”
玻爾如飢似渴地閱讀了大量的哲學著作。他曾為荷蘭近代偉大哲學家斯
賓諾莎的心物平行論所吸引,更為實證主義大師穆勒的《一個丹麥學生的故
事》心靈激盪。還是這本小冊子,促使玻爾去探討認識的辯證過程,以及所
有知識的“偉大的內部聯絡”。
為了探討哲學問題,尼爾斯和海德拉參加了一個以討論哲學和科學為內
容的小組。這個不超過12 個人的小組每月數次聚集於咖啡館,在那裡,只要
面前放上一杯咖啡或一杯啤酒,他們的談話就能持續到第二天早晨。在激烈
的爭論中,常常出現玻爾和海德拉對恃的局面。這兄弟倆的思路好象是並行
的,他們不斷改變自己和對方的表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