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這個詔書由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張謇的幕僚、留日才子楊廷棟起草初稿,張謇再潤色修改,袁世凱最後審定。張謇時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
到今天能見到的歷代帝王退位詔書一共十份,分別是東漢獻帝劉協、魏元帝曹奐、東晉恭帝司馬德文、劉宋順帝劉準、齊和帝蕭寶融、梁敬帝蕭方智、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西魏恭帝元廓、北周靜帝宇文闡和清宣統帝溥儀。溥儀的退位與其他九位不同之處是,別人退位之後新皇帝立即產生,而溥儀這一退位,中國二千一百二十三年的封建帝王時代正式走進歷史。
詔書中“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這句,是袁世凱加上去的。本來,袁世凱馬上到手的大總統是孫中山所讓,這樣一加,面對革命黨人,他可說他的權力來源是退位前的清廷,而不是你孫中山所賜;可對清廷,他又可說是孫文所讓,並非篡位。
袁世凱的逼宮,至此完勝。當天晚上,他在外務部大樓剪去了辮子。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佈退位的當天,袁世凱致電南京,表示贊成共和,電文是:
“南京孫大總統、黎副總統、各部總長、參議院同鑑: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佈之日,為親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現在統一組織,至重且繁,世凱亟願南行,暢聆大教,共謀進行之法;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維持,軍旅如林,須加部署;而東北人心,未盡一致,稍有動搖,牽涉全國,諸君皆洞鑑時局,必能諒此苦衷。至共和建設重要問題,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胸,應如何協商統一組織之法,尚希迅即見教。袁世凱真。”
孫中山接到清帝退位和袁世凱贊成共和二電後,就於第二天向臨時參議院提交了辭職和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兩篇諮文。
2月15日,臨時參議院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以全票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我們知道袁世凱在今後的所做所為,不由對南京方面如此做法深感遺憾。然而在當時,卻是順理成章:袁世凱果然不負眾望,未為清廷效力,只以兩個多月時間就把清廷結果掉;如果手握重兵的他忠於清朝,對革命全力鎮壓,那共和勝利該要費多少周折啊。之前黎元洪、孫中山等一再表示,只要他推翻清廷、贊成共和,我們就選他當總統;如今要求他做到的,他都做到了,這當然要履行承諾了。
孫中山急於讓位,還有一層經濟原因。
各地獨立之後,前清留下的財政庫存十分有限,而作戰又急需要大量經費,各地財政上都捉襟見肘。孫中山歸國之時,人們盛傳他帶回了大筆資金;在上海下船後即有記者問他帶回了多少錢,此前孫中山到歐洲籌款已經碰壁,就說:“我一分錢也沒有,我帶回的是革命精神!”大家當然都熱烈鼓掌,但在心裡不由泛起隱憂。
在孫中山宣誓就職之後,一次安徽前線軍情告急,糧餉皆缺,急電中央索餉。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硃筆一批:撥二十萬元濟急。當總統府秘書長鬍漢民持此總統手批,前去財政部撥款時,發現國庫之內,只有銀元十枚!
精於理財的實業家張謇估算:新政府的開支至少每年須有一點二億兩,每月須有一千萬兩;扣除可能得到的收入,新政府每年將短缺八千萬兩。
由於缺乏經費,南京臨時政府幾乎面臨著軍隊解散、政府崩潰的危險,孫中山交班給袁世凱,也有難以維持的原因。
當然,孫中山等人也深知此人半新半舊,可新可舊,如果真的像他說的,維護共和到底,那國家人民有福;可如果這傢伙掌握民國以後,又象清朝一樣搞起專制來,那可怎麼辦?
孫中山首先為他準備了兩個緊箍咒:首都定於南京;袁世凱必須到南京就職辦公。
這是因為袁世凱在北京勢力太大,要把他從個人勢力和封建勢力都很強大的北京調到南京,他肆意妄為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當時革命陣營內部對民國首都到底該奠在何處一直有爭議。有很多人覺得從全國版圖來看,南京地處偏僻,當時又是個小地方,因此還是北京最好。孫中山頂住壓力,力排眾議,從制約袁世凱的角度,決定民國臨時政府必須設於南京。
孫中山將定都南京和袁世凱必須來南京就職這兩條發給袁世凱,並催促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