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用雙手刨開廢墟,憑一隻鐵鐲認出丈夫的殘骸。原來慈善夫人事先知道丈夫這次前去凶多吉少,所以她在百般勸說無效後就讓丈夫戴了一隻鐵鐲。皮邏閣知道這件事情後大為感動,不禁喜歡上了這個婦人,要娶她為妃。慈善夫人假意答應,但是要求安葬完丈夫並守孝百日之後再與皮邏閣完婚。慈善夫人回去後,安葬好丈夫,立即準備兵馬積極備戰,抵禦皮邏閣的攻打。最終,在兵盡糧絕的情況下,慈善夫人投湖自盡。後來,皮邏閣統一了六詔,仍不能忘懷慈善夫人,於是就加封她為“柏潔聖妃”。慈善夫人死後,很多人就到湖上打撈她的屍體,後來逐漸演化為撈屍會。
另一個傳說則流傳於大理、下關一帶,相傳這個節日是為紀念打撈南詔時期除蟒救民葬身海底的英雄段赤誠。南詔國時期,大理的小嶺峰腳下有一個綠桃村,村裡住著一個靠割草過活的姑娘。一個下雨的早上,姑娘割了很多草,背到河邊去洗泥,忽然看見順水漂下來一個小碗大的桃子,於是她就把桃子撈起來吃了,結果卻懷孕了。
這個姑娘懷了13個月的孕,在七月二十三日清早於山坡上生下一個男孩,小孩後來取名為段赤誠。姑娘很疼愛孩子,雖然生活艱苦,但堅持把孩子撫養大。段赤誠小時候跟著母親割草,長大後當了石工,在蒼山腳下幹活。長期的鍛鍊使得他兩臂有千斤之力,併成為一個見義勇為的人。
一年,馬耳峰來了一條巨蟒,經常危害這裡的鄉親。眾人沒有任何辦法,因為它一擺尾就可以把樹木掃斷。一些上山幹活或去山中拜佛的人,常常被蟒蛇吞吃。段赤誠知道這件事情後,為了除去蟒蛇,就請來幾個鐵匠打製了許多鋼刀,然後把刀綁在身上,手持寶劍去與大蟒搏鬥。他和蟒蛇打得難解難分,最終到了一個湖邊。這時巨蟒張開大口,把段赤誠吸進了肚子。可是他身上綁的刀很鋒利,穿破了蟒腹,大蟒就這樣被殺死了。人們為了找到他的屍體,划著船在湖裡打撈,最後把他葬在了寶林村,用蟒蛇的骨灰拌泥燒磚,修建了一座名叫“它骨塔”的紀念塔,而這個節日就起源於當時人們在湖上打撈屍體的情景。 。。
第七章 白族文化(9)
耍海會的起源傳說不同,舉辦的時間也有前有後。鄧川、上關、喜洲一帶的耍海會從農曆七月二十三日開始,持續3—5天。大理、下關一帶的耍海會時間一般是從農曆八月初八開始。
耍海的內容也有差異。鄧川、喜洲的白族群眾在這幾天身著民族盛裝,聚會在洱海之濱,舉行綵船遊河泛海、唱山歌對調子等活動。期間,每家每戶都要接已經出嫁的姑娘回家,節日和過春節一樣隆重。而大理和下關沿海的白族人在舉行划船耍海對歌活動之外,還要舉行龍船比賽。在比賽之前,參賽隊要彩畫龍船,給船掛彩和插旗。比賽時,看哪隻龍船最先繞過海心的標記轉回到岸邊。觀看和助戰的人群聚集在海邊,大聲吶喊著為參賽龍舟加油助威,使整個耍海活動十分熱鬧。
十三、大理漁潭會
在大理地區,每年的八月十五人們都要聚集在洱海最北端的漁潭坡上,舉行為期7天的大型民族傳統*——漁潭會。漁潭會也稱漁潭坡,屆時附近的各族群眾都會到漁潭坡出售產品,購買物品。盛會期間,漁船雲集,牛馬滿坡,參會者達數萬人,交易騾馬、漁具和民族特有商品的人比比皆是。此外,人們還出售一些藥材、毛皮、山貨、魚等土特產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同時,附近的男女青年還會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舞獅子、耍龍燈、演唱“大本曲”(以唱詞為主;輔之以道白的說唱藝術)等。
漁潭坡下還有很多縱橫交錯的石洞,其中一個大洞名叫漁潭洞,那裡經常遊進游出很多油魚。這種油魚只有一兩寸長,因體細鱗小、肉嫩油多而得名。在烹調時,不需要放很多油味道就很鮮美,而且細嫩得如同新鮮的豆腐一樣。
關於漁潭會的來歷,據說和當地特產的油魚有關。傳說在漁潭洞中,有一頭老油魚,它能內吞五行之精,外感陰陽之氣,修煉百年之後成為魚精。油魚精特別喜歡酣睡,而且在酣睡中能夠產出油魚。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是它甦醒的日子,油魚醒來後就會把嘴伸出水面換氣。這時,它還要離開自己的洞穴,到岸上吃掉一男一女。白族人對它恨之入骨,為了治服這個魚精,白族人民便在八月十五這天吹響牛角,背上刀槍,扛著戈矛,捧著月餅、果酒等聚集在坡上,敲鑼打鼓,鳴鐘放炮,燃香點蠟,狂歡賞月。並在洞邊的坡上搭起帳篷,白天進行交易*,晚上燈照徹夜。魚精見人多,再也不敢出來。從此之後,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人們都要在漁潭邊上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