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哈尼族人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在每年農曆六月的牛日開始舉行,為期3—5天。
傳說遠古時,哈尼族聚居區發生了一次嚴重的蟲災,這種蟲的頭上長著兩隻角。它們先吃稻子葉,後吃穀粒和稻稈,田裡的穀物很快就被吃光了。很快,它們又把樹葉吃光了。它們還爬進哈尼族人居住的竹樓,啃食衣服和被子。哈尼族人用竹棍打蟲,蟲子卻越打越多;他們用水淹,蟲子卻會在水中游泳;用火燒,蟲子就飛到天上去,火滅之後又落到地上。 。。
第六章 哈尼族文化(4)
哈尼族人殺雞求神、宰豬祭龍,都無濟於事,只好去向祖先阿培明耶請教。阿培明耶聽到這件事情後,就派兒子耶苦去幫助哈尼人。耶苦挖來許多毒草,熬了一百盆藥,然後把自己的手腕劃破,用鮮血把毒藥全部染成紅色。蟲子聞到血腥味後,便飛來吸食帶血的毒藥,很快就被毒死。耶苦為了殺死全部的蟲子,不斷地熬藥,不斷地用自己的血來拌藥引誘蟲子來吃。終於,蟲子被全部殺死,耶苦的血也流盡了……耶苦死的這天,正好是農曆六月一個屬牛的日子。於是,人們便在每年的這個日子祭祀這位為民除害的英雄,也就有了“耶苦扎”節。
現在,每到“耶苦扎”節這天,男子們就殺豬、殺牛,小夥子們還要上山砍樹和藤條,運回寨裡做鞦韆。這時,每個村寨都要搭鞦韆架。搭建時,由寨裡的老人選擇地址,鑿洞立木柱搭架子。在盪鞦韆開始前,有的村寨還要在鞦韆架旁殺狗、殺雞祭祀鞦韆。然後大家在老人的帶領下,舉行打鞦韆儀式。老人來到鞦韆前,把一些黑土抹在鞦韆板上,再摘3片紅泡果樹葉、紅毛樹葉、山茅草葉鋪在腳踏板上。接著手扶鞦韆繩來回蕩三蕩,再一手扶繩,一手端酒念祭文:“旱谷打包了,秧苗返青了,蟲子不要來吃谷葉,老鼠不要來吃秧苗。黃豆開花了,農活松閒了,快來打鞦韆,把災難蕩掉。”老人唸完祭詞後,把酒潑在鞦韆下,這時候人們就上前爭著盪鞦韆。只要有人登上鞦韆,大家就要邊看邊唱,並不時發出“嗦、嗦”的歡呼聲為他加油。
這天,婦女則在家煮飯、做菜、舂糯米粑,等待一家人回家大餐一頓。吃完飯後,眾人繼續去參加節日裡的其他活動,比如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賽球、拔河、歌詠比賽等。到了夜裡,年輕人還要集合在寨場上唱歌,手拉手跳“咚八喳”舞、竹筒舞、竹竿舞等。
八、哈尼族“苗愛拿”節
每年春耕時節,哈尼族人在舉行過“開秧門”儀式後,就要進入緊張而忙碌的插秧農忙時期了。插完秧後,哈尼族人都要過一次“苗愛拿”節,“苗愛拿”的漢語意思是插完秧後的休息天。一般“苗愛拿”節選在五月上旬的一天,在這一天裡,全村寨要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牛,然後各家分一份回去煮食,表示栽秧結束,大家可以在家休息了。
過“苗愛拿”節時,人們還要高興地吹響牛角號,表示耕牛也可以休息了。據說在從前過“苗愛拿”節時,一個哈尼族人想把自己家的兩頭耕牛趕到山裡或者田邊去吃草,可是平常在勞動時很聽話的耕牛這回卻不再聽話。它不願上山,也不願意去田邊,哈尼族人沒辦法,就吹了一會牛角號,並對耕牛說:“老牛啊,老牛啊!前一段時間你太辛苦了,現在已經插完秧,你也可以休息了。”如此一來,耕牛就非常聽話,歡快地跑到草地上吃草去了。
按照傳統習俗,在“苗愛拿”節這天吃早飯前,人們要把一碗茶水、一碗酒潑在準備好的青草上,還要拿出一碗肉和一碗飯,連同青草一起餵給自己家的耕牛,表示對耕牛辛勤勞作的慰勞。然後,哈尼人就把犁耙、鋤頭等幹活的工具洗淨收好。到了晚上,人們在村寨的場地上燃起一堆堆篝火,全寨子的人都會到這裡跳舞、唱歌,慶祝“苗愛拿”節。
九、哈尼族“米索扎”節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哈尼族文化(5)
布孔人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他們在一年中要過“米索扎”、“卜馬兔”、“苦扎扎”等三個盛大的傳統節日,其中以“米索扎”節最為盛大,一般持續3—6天。
在節日快來臨時,布孔的男女老少就換上了民族的節日盛裝。其中以姑娘們的服裝最引人注目,她們藏青色的包頭布上,有紅綠絲線刺繡的花紋,鮮豔的紅線則紮在頭巾中。她們穿的衣服胸前部分佈滿銀泡,正中的地方還綴有一塊象徵著盛開白蓮花的八角形銀牌。她們的腿上緊緊裹著藏青色的布,上面扎著毛線結成的紅絨花。在“米索扎”節的第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做湯圓、舂粑粑。吃過湯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