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爬雲梯競賽是先用兩棵20—30米高的大龍竹,以及一些短木條捆綁成一個結實的雲梯,在雲梯頂端紮上幾朵彩花,再把它豎在兩株高大的百葉樹中間。比賽時兩人為一組,比賽號令發出後,雙方就開始攀爬,最先攀上雲梯頂端摘取彩花的人就是獲勝者。
五、基諾族打木鼓
打木鼓場景
基諾族和漢族一樣要過年。除夕夜時,基諾山寨非常熱鬧,人們都要在村寨的廣場上打木鼓。傳說古時候,有一對基諾族男女為躲避異族的追殺,藏在木鼓裡才免去殺身之禍。後來他們結為夫婦,併成為基諾族的祖先。基諾人為了紀念他們,每年的除夕都要打木鼓。
木鼓用一整段原木製作而成,一般採用紅毛樹或椿樹的樹幹下部為材料,然後把其中部掏空。木鼓一般都是成對製作,而且是一大一小。大的長2米左右,直徑在50厘米以上;小的長1�5米,直徑也在50厘米以上。大木鼓的聲音低而沉重,小木鼓的聲音高而明亮。
打木鼓所使用的兩根特製鼓棰一般長40厘米左右,且兩頭粗、中間細,與啞鈴的形狀大致相同。打木鼓時,兩手各執棰的中部,一邊跳舞,一邊敲擊鼓身兩側,木鼓就發出咚咚的聲音,可以傳到數里之外。此外,可以右手持一個鼓棰,左手執一個竹片,兩手配合著敲擊鼓的中部,發出“咚咚”與“啪啪”的聲音,使鼓聲具有更加豐富的節奏。
除夕這天晚上,基諾族人喜歡用兩根特製的鼓棰,一邊擂鼓,一邊跳躍。這時村寨裡的其他人則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大圓圈,一個人在中間領唱,大家合著鼓點,擺動著身子,跳起舞蹈。據基諾族人說,在除夕打木鼓能給自己的村寨帶來吉祥,因此打木鼓的氣氛十分熱烈。
六、基諾族耳環眼
在基諾族的山寨裡,很多人都戴著耳環,甚至很多男人都戴耳環。人們要麼在耳垂上掛一個粗大的耳環,要麼在耳環眼裡塞上一個紙卷,很有民族特色,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們的耳環眼。因為一般的耳環眼只比針尖大一些,而基諾人的耳環眼卻特別大。
基諾族人通常在孩子長到七八歲時,就在他們的兩個耳朵上穿孔,然後在孔裡塞上小竹枝或木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塞子由開始比較細的東西,逐漸換成比較粗的,如此一來耳孔自然逐漸擴大。孩子長到十五六歲時,就會在他們的耳朵眼兒裡插上鮮花,這說明他們已成年,可以談情說愛了。
此外,基諾族人認為耳環眼孔的大小是勤勞與否的象徵,一個人的耳環眼越大,就說明他越勤勞、勇敢;反之,他就很懶惰、懦弱,沒有耳孔的人還會被大家視為懶鬼。基諾族女人喜歡戴耳飾,她們的耳飾多為空心的柱形軟木塞或鮮花。基諾山上四季都有鮮花,基諾族女人就把採來的鮮花塞在耳環眼裡做裝飾。有的婦女很愛美,為了保持花的鮮美,一天中要更換數次。基諾族青年男女在戀愛時喜歡互贈鮮花,還把鮮花插在對方的耳環眼裡來表達愛慕之情。
七、基諾族特懋克節
參加祭祀的人們
特懋克節是基諾族最盛大的節日。“特懋克”是基諾語,意思是“過年”。“特”的意思是“打”,“懋克”為“大的鐵”,因此“特懋克”節也稱“打鐵節”。它起源於一個神奇的傳說:很早很早以前,一位基諾族婦女懷孕後一直沒生出孩子,直到九年零九個月後,一個男孩才出世。他出母腹之後很快就長成大人,而且一手持錘,一手握鉗,無師自通地安上火爐,支好鐵砧,動手打製鐵刀、鐵斧。從此,基諾族開始使用鐵器,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為了紀念這個男孩,人們就在每年的臘月舉行一次打大鐵的節日,後來這個節日逐漸成為特懋克節。
以前過特懋克節都以村寨為單位,節期由村寨卓巴(長老)來決定。節日期間,村寨要舉行剽牛、祭大鼓(神鼓)、跳大鼓舞、盪鞦韆、踩高蹺、打陀螺等活動,還要象徵性地舉行一次打鐵儀式。全寨的人要向鐵匠師傅獻一隻竹鼠,表示對打鐵手藝人的敬重。
以前,節日前一天要舉行剽牛儀式,然後大家上山給鐵匠捉竹鼠,接下來是各家各戶殺雞宰豬備辦酒宴。節日當天,長老擂響大鼓,大家聚集在一起跳大鼓舞,並舉行一些文藝體育活動,最後一天再舉行一些其他活動。現在,這些活動已經容納在兩天時間內。過節當天的早晨,村寨的老卓巴用力敲擊供在自己家樓上的大鼓,告訴大家節日來臨了。村裡的男女老少聽到大鼓聲後,就穿上節日盛裝擁向剽牛場參加剽牛。
全村人基本到齊之後,老卓巴會面對一頭拴牢待剽的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