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教者,德業率多可觀。”槐裡先生只給他留下幾箱書,他每開書箱,都傷感地說:“此吾先世所殖也。我後人不殖,則將落矣。”看來,很想中興這個老牌書香傳家的家族。但他本人是否去應科考,諸傳狀均不書。不書不等於沒考。沒做成官是個事實。“雅善鼓琴,每風清月朗,則焚香操弄數曲。弄罷,復歌以詩詞,而使子弟和之。”他教育出個狀元郎和新建伯來,夠輝煌的了。可以說,陽明辦書院會點撥人,是家傳也是遺傳。已酉年(1489年),陽明18歲時,竹軒公這位和樂又嚴肅能吃暗虧的可愛老人謝世。
他遺傳給了陽明“細目美髯”的相貌特徵,還有仁義和樂、與人交際親切藹然而尊嚴不可侵犯的個性,還有敏捷練達的才智。他為文好簡古而厭浮靡,作詩則援筆立就,若不介意,卻合格律。他母親性格嚴厲,又偏愛她孃家的孩子和天敘的弟弟,但他象舜一樣照樣孝敬母親、愛護弟弟。這種以仁義之道處不公正之境的涵養也薰陶了陽明處逆心順的作風。
陽明的狀元父親,因曾讀書龍泉山中,人稱龍山先生,晚號海日翁。生而警敏,讀書過目不忘,天敘口授的詩歌,經耳成誦。他六歲的時候在水邊玩,有人丟掉一袋。金子,他知道那人必來找,又怕別人拿走,就將袋子放在水中。一會兒,那個人邊哭邊找的過來了。他告訴了他,那個人取出一錠來謝他,他扭頭走了。他氣質醇厚,坦坦自信,不立邊幅,議論風生,由衷而發,廣庭之論,入對妻子無異語。常面斥人惡,因而得罪人;但人們也知道他無深意,也結不下深怨。他有定力,組織能力強,百務紛陳,應之如流;在危疑震盪之際,能卓然屹立。陽明起兵平寧王時,家鄉人荒亂,怕寧王派兵來,王華應付裕如。他家的樓房失火,親朋齊驚,他款語如常。這些也遺傳給了他兒子。反正無非凡的素質難有非凡的功業。
他們遺傳給了陽明些什麼,是一言難盡的。是需要用陽明的一生來回答的。自然,沒有王陽明,大概沒人來收尋重溫這套家譜。
2.古越陽明子
陽明為人作序記,落款常是“古越陽明子”“陽明山人”“餘姚王陽明”,自然也有用新建伯之類榮譽頭銜的時候。這個人對這類名號細節是極重視極有感覺的。用出生地或官銜是慣例,而說“古越”便感情繫之了。他是以生為越人為榮的。越地也的確是個神奇的地方,直到民國時代越人還保留著古越遺風。
陽明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於餘姚。餘姚在明代屬於紹興府,紹興即大禹時代的“大越”,越地越人的特色要從大禹說起。魯迅視大禹為“中國脊樑”的原型樣板,即是平實之論,亦包含著同鄉的自豪之情。大禹治水,功鑄九鼎;陽明治心,
魯迅改造國民性,也都功不在禹下。
大禹治水告成於這片三苗古地。《越絕書》載:這片泥濘積水的沼澤地,本是荒服之國,人民水行而山居,刀耕火種,還流行著斷髮文身的習俗。巫風頗甚。《越傳》載:“禹到大越,上苗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會稽。”現會稽山麓的大禹陵,即為禹之葬地。會稽,不但是自然的山了,成了行政區劃。夏少康封庶子無餘於會稽,奉守禹祠,國號為“于越”。秦始皇時期改名為“山陰”。因其在會稽山之陰。這是把越語地名改為通用語。《王陽明年譜》及書信中屢次出現的“越”“山陰”就是紹興。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終於報仇復國的精神最見越人氣性。現在紹興的越城區就是當年范蠡幫助勾踐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規劃設計的。這也是紹興城又稱作“蠡城”的由來。勾踐滅吳的次年將國都從蠡城遷到琅(今山東膠南縣附近)。王陽明的遠祖即琅人,不知是隨勾踐遷過去的,還是越人到了琅後繁滋的,抑或是琅土著。王氏是望族,不像平家子如張居正那樣族譜多不過從本朝講起,王氏族譜上的“始祖”是晉光祿大夫王覽。王覽的曾孫便是大名永垂的王羲之。羲之少隨父王曠渡江,先安家建康(今南京),不滿意,又搬到會稽。當時兩城是齊名的江南大都會。但山陰道上山川自相映發,美景疊現,令人應接不暇的風光更能滿足他那藝術家的心靈。他的後代又遷華唐,石堰,達溪。始終在這一帶打轉轉。羲之的二十三代孫王壽,自達溪遷到餘姚。陽明的父親王華思戀山陰山水佳麗,又搬回山陰(紹興)。餘姚遂成為陽明的“老家”,現在兩地都留有遺蹟。
山陰被習稱為越,還因為隋朝時在此建越州,五代十國時,吳越王錢婆留定越州為吳越國東府,行都。改稱為紹興,則是南宋趙構避金兵跑到這裡,兩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