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要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並開動媒體機器向全球推行,否則中國將永遠失去全球事務的話語權。
近一段時間關於〃普世價值〃的爭論,有一個重要的現實背景,它不完全是某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是改革與反改革的博弈,而是美國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或稱經濟危機的連帶影響。簡單說,危機發生後,美國所倡導的一切,是否具有普世性和永久正確性,便遭到了質疑。而一些人出於多年的薰陶,不願承認美國的失敗,其實也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總是力圖淡化美國的危機,認為美國跨過危機後,依然會健康蓬勃。但至少在目前狀態下,沿著美國的〃普世價值〃指導方針,他們已經顯得底氣不足。事實上,這種爭論並不是純理論可以辯出勝負的,它需要時間和實踐來驗證。
〃普世價值〃這個詞具有強烈的宗教含義,其源頭也確實是歐洲宗教。歐洲歷史上,對於這種宗教〃普世價值〃的強制統一與自由改革,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變革,最終造就了今天的世界格局。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凡是強制性堅持宗教〃普世價值〃的,最終都比較落後和貧窮;凡是大膽變革宗教〃普世價值〃的,最終都成為強國。這對於理解和對待現代美國版〃普世價值〃有重要的意義。
基督教曾經是一整套社會管理和道德價值的準則,深入到歐洲各個國家以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細節。基督教的核心就是經典著作《聖經》。《聖經》在基督教看來是一本不能改動的書,甚至是一本自誕生以來就沒有改動過的書。基督教對於社會各個層面的統治,實際上就是掌握了對於《聖經》的解釋權。因此,基督教實現社會統治的主要方式,就是透過少數專業神職人員來解讀《聖經》,並據此對現實社會的諸多事務做出是非評判。這種狀況實質就是教會壟斷、掌握了對於《聖經》的解釋權,對於基督教〃普世價值〃的解釋權。其他人對於《聖經》〃普世價值〃的解釋,如果與教會相悖,就會被教會視為大逆不道。
由於文化普及有限,基督教壟斷〃普世價值〃解釋權的統治方式延續了很長時間。說白了,就是大多數人都不懂,只能聽少數人的。一旦文化普及,人們對外部世界瞭解增多,便開始有自己的思考,壟斷〃普世價值〃解釋權的武斷方式就出現了危機,其結果就是人們擺脫教會的壟斷,自由解釋《聖經》的〃普世價值〃。
自由解釋《聖經》〃普世價值〃的第一個形態是語言。基督教會對於《聖經》〃普世價值〃壟斷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語言,拉丁文長期是教會的官方語言。在歐洲各國演變為主權國家的程序中,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所起的作用的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將《聖經》翻譯為各國語言。在這種語言翻譯過程中,教會靠拉丁文壟斷解釋權的方法,就難以繼續發揮作用。各個國家的語言形成不同版本的《聖經》,必然造成宗教權威地位的下降。更為具體直接的表現是某些國家的教會開始獨立,例如英國。
自由解釋《聖經》〃普世價值〃的第二個形態就是民眾自由解讀。歐洲各國的語言各不相同,拉丁文對於歐洲各國百姓來說,普及程度還不如今天英語在中國的普及程度。因此,《聖經》翻譯成各國的語言,立即使得很多人可以直接閱讀《聖經》,並可直接產生自己的見解,而不像以前那樣,只能從教士那裡間接獲得解釋。人們自由閱讀《聖經》,自由解釋《聖經》,恰似中國的一句老話,〃人皆能成佛〃,因此必然造成人們對於《聖經》〃普世價值〃解釋的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的基礎就是從自己出發,讓經典、讓〃普世價值〃為我所用,為我服務,而不是因循別人的觀點。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普世價值”不過是一個“行業標準”(2)
上述兩種對《聖經》〃普世價值〃強制統一性的消解,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宗教改革,產生了所謂新教。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的觀點,實際上就說明了新教對於教會曾經壟斷的〃普世價值〃有了自己的解釋權。從結果上看,最堅守教會〃普世價值〃的西班牙、葡萄牙最先衰落了;最先自由對待《聖經》〃普世價值〃的荷蘭後來居上;最先由於地理等原因而獨立於歐洲教會的英國,長期領先世界;處於教會傳統與新教交錯狀況的法國,失去了曾經歐洲第一的地位,再也沒有成為世界的領袖;徹底遠離歐洲教會的美國,則終於達到了今天的地位。而且,美國也是宗教派別最多的國家,它對以《聖經》為中心的基督教〃普世價值〃的解釋,顯示出比歐洲更加隨意和自由的狀態。
結論很簡單,拘泥於歐洲教會〃普世價值〃強制性解釋的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