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我們必須說,那些神話都不是真的。美國並非只靠漂亮的口號就能發展到今天,美國的歷史表明,它的口號大多是假的。如果我們不加分辨地接受美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難道我們的兒童也要變成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的童工?
如今有人說,原始積累都是血腥的,這一句話似乎將美國發家史中大量侵犯*的現象一筆帶過,那麼,後來者怎麼辦呢?後來者能否以美國的發家為榜樣,也大量使用童工、盤剝廉價勞動力,而被現代人和歷史原諒呢?當然是不能,因為美國不是一個好榜樣。如果我們以美國為榜樣,我們又如何能批判在中國出現的黑煤窯、童工等醜陋現象?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引言
民眾渴望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一致的熱情,在國家主權神聖不可侵犯的前提下,也走向了極端。這一極端就是把本國的民眾與他國的民眾區別對待,這一區別並非只是辨認和歸屬感的區別,而是利益分享的區別。由於自然民族的混居狀態,清晰的國家主權往往不能與複雜的民族現象相一致,因此,當基於*而建立的國家全力塑造一個國家民族或主權民族的時候,它往往會對歷史遺留的自然民族造成傷害。反過頭來,歷史遺留的自然民族也會因為自己的主權要求而對國家主權發出挑戰。
用歷史的長遠眼光看,西方文明500年的民族主義歷史,並非第一次出現。2000多年前,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民族主義和國家利益高漲的時期,以至於現代中國尋找愛國主義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大詩人屈原身上。與西方在這500年的前半段裡誕生了大量思想家、理論家一樣,中國在春秋戰國的前半段也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可以認為,在利益紛爭的混亂時代,各種理論都試圖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2000多年前,中國人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然而,中國人當年的解決方案,在今天看來,有兩個侷限:一是生產力條件,二是地理阻隔。因此,當西方文明橫掃全球,世界進入一體化的時候,當今的中國實質上是被迫退回到春秋戰國時期。而這一次,它的範圍並不限於中國,而是在全世界。由此,民族主義和國家利益,在中國的狀況又顯得更加複雜。本章介紹西方文明近500年間民族主義的大致發展過程,從它的作用及危害,考察當今中國民族主義的地位。
。。
說不盡的宗教(1)
說宗教,還得從歐洲開始。政教分離之前,基督教主宰一切,直到文藝復興,提倡個人主義,自由選擇信仰,導致了宗教的衰落,從此世俗王權爬上歷史舞臺。宗教統治曾讓歐洲暗無天日,中國人卻很幸運,從來沒有受過宗教的控制,世俗政權一直普照天下。
歐洲早期歷史上也有一個民族主義或國家利益紛爭的時期,這就是古希臘時期城邦之間的戰爭,因此,有些人把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的起源追溯到斯巴達的軍國主義。但是,古希臘城邦的範圍相對整個歐洲來說太小了。亞歷山大征服的疆域雖然很大,但存在歷史短暫,而且主要不是在歐洲內部。羅馬帝國的征服也是不同文明之間的征服,因此,歐洲早期民族主義的紛爭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相比,有較大的不同。就古希臘的利益紛爭而言,它不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範圍廣大;羅馬的征服不像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那樣,是同一種文明背景下對等的衝突。因此,民族主義和國家利益紛爭的危害,在歐洲早期並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中國人則早早從切身體驗中意識到這一紛爭的危害性,從而形成了對於戰爭的排斥心理,併成為中國此後2000多年間的文化傳統。歐洲由於缺乏這種切膚之痛,因而沒有完成擺脫野蠻戰爭的文明進化。直到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它才真正體會了利益衝突的惡果,和平主題成為社會主流。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說,歐洲人在21世紀才達到中國人2000多年前就已經達到的認識水平。
日耳曼人的野蠻入侵,造成羅馬帝國的滅亡。此後,基督教成為統治歐洲的主要力量。在這裡要說明一下,不管歐洲宗教有多少派別,為了敘述方便,除了特指,本書將所有歐洲宗教統稱為基督教。羅馬帝國滅亡後,興起於羅馬帝國內部的基督教卻在文化上征服了各個野蠻的日耳曼人部落。基督教儘量消除各個民族的差別,不希望產生與宗教統治相對抗的其他力量。基督教思想統一、文明統一的方式,既帶有明顯的愚民色彩,也帶有強烈的武力特徵,同時具有一神教所特有的單向融合性和排外性。所謂單向融合性是指,它認為只有自己正確,只能自己融合他人,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