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黃泥圩帶來的幾個貼身護衛,中有一個小護衛姓周,叫周桂林。十五、六歲,比較機靈。張英華很喜歡他,這周桂林家住在黃泥圩外的煙店莊,兄弟四人,周桂林排名老二。他的大哥叫周桂昆是個讀書人,早已參加革命,長期離家。周桂林下面的兩個弟兄年齡尚小,周家父母靠種地為生,餵養著這兄弟幾個實在不易。老大桂昆出去革命了,父母就把老二桂林交給張英華。其父懇求張英華:“少爺,我把桂林交給你,請你賞口飯給他吃,我們租種的幾畝田實在養不起這些腿襠長蛋的主兒。”張英華看著這小孩眉清目秀,心裡也怪喜歡的就收下了。別看周桂林年紀輕,可什麼事一學就會,騎馬打槍很快就練熟了。張英華就留他做自己的貼身護衛。
周桂林看著張英華整日訓練縣大隊這些散兵遊勇,特別是為這些散兵遊勇的吊兒郎當的樣子,張英華一會命令他們做這個,一會命令他們做那個,內心就產生了情緒:“對這些人還認什麼真?看他們吊兒郎當的樣,將來能打鬼子嗎?”他看張英華勞累也心疼。
一天晚上小護衛周桂林端水給張英華洗臉,他想讓張英華出去散散心。就對張英華說:“少爺,聽說這宿遷城裡來了一個戲班子,不但唱京戲還演什麼話劇,總之什麼好看就演什麼。”張英華一邊洗臉一邊說:“唱戲有什麼好看的。”小護衛周桂林說:“聽說演的可好看了,場場暴滿,是義演不收錢的。”“什麼?不收錢,這些人喝西北風啊?”張英華邊洗臉邊問。周桂林又端來了飯菜,介面說:“是不收觀眾的錢,吃喝都由縣府包了。”張英華拿過一張煎餅就吃,周桂林也坐在桌邊吃煎餅,喝米稀飯。周桂林吃也堵不上嘴,依然說著:“聽說這戲班子演京戲淨演楊家將守邊關抗番兵的事,那話劇演些什麼劇我也說不清楚,反正是跟抗日救亡有關的,特別聽說有一位女演員,是山東人,叫費瑞芳,人長得漂亮,唱得又好,已紅遍宿遷城。”張英華說:“能有這麼邪乎嗎?”“不信你去看看啊,周桂林激張英華。“好,咱們吃完就去看演出。”周桂林心中暗自高興,終於能輕鬆一下了。
國民黨縣黨部大禮堂位於城中心,戲還沒到開演時間,觀眾正陸續往裡進。張英華隨眾人走進大禮堂,見大禮堂上高吊著數盞汽燈,把整個禮堂照得如同白晝。看戲的人群亂轟轟,各找位子坐下。戲臺上幕簾高掛。下面的人差不多到齊了,忽聽臺上幕後一段京胡響過,緊接著各種京劇演奏中的樂器演奏起來。大幕徐徐拉開,穆桂英邁著步伐,踩著鼓點徐徐來到臺上,放聲唱了起來。臺上演出的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戲,說的是其公公楊六郞掛帥出征邊關,被番兵用天門陣團團圍住,穆桂英與其夫楊宗保率軍解圍,穆桂英大破番軍天門陣。表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連女子都率軍抗敵的故事。臺上扮演穆桂英的女子唱得一板一眼、字正腔圓,引得臺下陣陣喝彩。張英華聽得入了迷,手在大腿上應著節奏輕拍著。在這蘇北小城能聽到如此高雅藝術實在難得。
演出結束後,張英華走上戲臺向演員表示祝賀,他來到穆桂英面前和她握手,說:“祝賀演出成功!”“穆桂英”見眼前站著一位高大英俊的軍官,忙說:“謝謝!謝謝!”張英華以商量的口吻說:“能否請你到我們縣大隊演一場,以鼓舞士氣!”“穆桂英”說:“完全可以,我們就是來宿遷鼓動宣傳的,我們不但在城裡演出還要到農村去演出。”張英華握著“穆桂英”的手高興地說:“十分感謝!”實際上雙方並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這位“穆桂英”覺得眼前的這位英俊軍官只是一個懂藝術的愛國軍人,而張英華眼中的“穆桂英”是一個愛國藝人,漂亮女子。
其實這“穆桂英”真名叫費瑞芳,山東魯南人,出自梨園世家,自幼學戲,後在濟南中學讀書期間,加入共青團。“七、七事變後,奉組織之命,組成宣傳隊,南下宣傳抗日救國。當然名義上是受國民黨宣傳部門領導。幾天之後,費瑞芳的宣傳隊果然應邀來到縣大隊,給官兵們演出了京劇片斷,又演了話劇及地方劇種如莒劇、淮北小戲等片斷。下面官兵有多少能聽懂這些藝術?只不過跟著熱鬧罷了。演出過後,張英華請宣傳隊吃飯,這才看清卸下妝了費瑞芳模樣:二十上下年紀,山東魯南口音,一頭烏黑的短髮,活潑而又不失大家閨秀的氣質。張英華客氣地說道:“蘇北小城沒有什麼好招待,聽說你是山東人,你們山東人喜食煎餅。”費現芳笑道:“你們宿遷這地方挺奇怪?”張英華不解:“我們這小地方有什麼奇怪的,不妨說來聽聽?”費瑞芳拿起一張煎餅吃得津津有味,說:“你們宿遷從語言上講,有講北方口音的,有講南方口音的;從飲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