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頁)
樣一種象徵:面對蒼天(即無窮的未知、無常的命運),兩個靈魂決心攜手前行,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愛情,這種無以解釋無從掌握的願望只有神能懂得,他們既祈神的保佑也發誓不怕神的考驗。另一種婚禮是在家裡或飯店舉行,請來的親朋越多,宴席的開銷越大,新郎新娘便越多榮耀。然後叩拜列祖列宗,請他們放心:傳宗接代繼承家業的子宮已經搞到。這也是一種象徵,是家政取代愛情的象徵,是求繁衍的動物尚未進化成求精神的動物的象徵,或是精神動物退化為經濟動物的象徵。這樣的動物終有一天會對生命的意義發出疑問,從而失落了原有的信仰,使政治和經濟也萎靡不振。因為信仰必須是精神的,是超世務的激情,是超道德的奇想。
自言自語(5)
我很懷疑“內聖外王”之道可以同時是哲學又是宗教精神。我很懷疑這樣的哲學能不被政治左右,最終仍不失為非倫理非實用的學術。我很懷疑在這樣的哲學引導下,一切知識和學術還能不臣服於政治而保住自己的獨立地位。我很懷疑這樣的哲學不是“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根源。我懷疑可以用激情和奇想治政,我懷疑單有嚴謹的政治而沒了激情和奇想怎麼能行。
我不懷疑,藝術有用政治也有用。我不懷疑,男人是美的女人也是美的,男人加女人可以生孩子,但雙性人是一種病,不美也不能生育。我不懷疑,陰陽相悖相成世界才美妙地運動,陰陽失調即是病症,陰陽不分則是死相。我不懷疑,宗教精神、哲學、科學、政治、經濟……應當各司其職,通力合作,但不能互相代替。
如果宗教精神丟失了,將怎樣重建呢?這是個難題。它既是源於生命的熱望,又怎麼能用理智去重建呢(要是你笑不出來,我胳肢你你也是瞎笑,而我們要的是發自內心的真笑)?但解鈴還需繫鈴人,先問問:它既是生命的熱望,它又是怎麼丟失了的呢?
在我的記憶裡,五十年代,人們雖不知共產主義將怎樣一步步建成(有科學社會主義,並無科學共產主義)。但這絕不妨礙人們真誠地信仰它,人們信仰它甚至不需要說服,因為它恰是源於生命熱望的美好理想,或恰與人們熱望的美好理想相同。但後來有人用一種錯誤的政治冒名頂替了它,並利用了人們對它的熱誠為自己謀利(譬如“四人幫”),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它變成了一個壞迷信,結果人們漸漸迷失於其中,不但失去了對它的信仰,甚至對真誠、善良都有了懷疑,怎麼會不疲沓不自卑不是一盤散沙?那麼正確的政治可以代替它嗎? (正確的家政可以代替愛情嗎?)不能,原因至少有三:一來,它們是運用著兩套不同的方法和邏輯;二來,這樣容易使壞政治鑽空子(就像未經法律程式殺掉了一個壞蛋,便給不經法律程式殺掉十個好人和一個國家主席做了準備那樣,給“四人幫”一類政治騙子留了可乘之機);三來,人們一旦像要求政治的科學性和現實性(要實現)那樣要求理想的幸福樂園,豈不是政治家給自己出難題?所以,當我們說什麼什麼理想一定要實現時,我們一定要明白這也是一個理想。理想從來不是為實現用的,而是為了引著人們向前走,走出一個美好的過程。這樣說倒不怕人們對理想失望;除非他不活,否則他必得設定一個經得住摔打的理想——生命的熱望使之然。不要騙著他活,那樣他一旦明白過來倒失望得要死。讓人們自由自在地活,人們自會沉思與奇想,為自己描述理想境界,描述得越來越美好越崇高,從而越加激勵了生命,不懼困境,創造不止,生本能戰勝死本能,一切政治、經濟、科學、藝術才會充滿朝氣,更趨精彩完美,一夥人群才有了凝聚力。當人們如此驕傲著生命的壯美之時,便會悟出這就是理想的實現。當人們向著生命熱望的境界一步步走著的時候,理想就在實現著,理想只能這樣實現,不必抱歉。
這下就有點明白了,重建宗教精神得靠養,讓那被掠奪得已然貧瘠的土地歇一歇重新肥沃起來,讓迷失了疲乏了的人們喘一口氣自由地沉思與奇想,人傑地靈好運氣就快來了。
文學就是這樣一塊渴望著肥沃的土地,文學就是這樣的自由沉思與奇想,不要以任何理由掠奪它、扼殺它、捆縛它,當然也別拔苗助長。不知這事行不行。
9。文學是創作,創作既是無路之處尋路,那麼,怎麼能由文學批評來給它指路呢?可是,文學批評若不能給文學指路,要文學批評幹嗎用?
文學批評千萬別太依靠了學問來給文學指路(當然,更不能靠政策之類),文學恰是在學問大抵上糊塗了的地方開始著創造,用學問為它指路可能多半倒是在限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