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大眾傳媒如此主動地報道一個政治人物,恐怕還要上溯到肯尼迪時代。也許就連奧巴馬本人也不曾想到這鋪天蓋地的場景。2007年1月16號,希拉里造訪伊拉克之後返回美國,原計劃透過電視媒體向民眾彙報此行的收穫,以轉達自己對於伊戰的立場。希拉里的記者招待會,這在以前怎麼也算是一個大事件,即便民眾不太感興趣,電視媒體也不得不認真對待。結果倒好,希拉里的記者招待會轉播突然改期,換成了奧巴馬的插播新聞!雖然希拉里的競選團隊馬上發表宣告闢謠,說希拉里的節目改期完全是因為己方的時間調整,她希望與同行的另兩位參議院同事一起舉行記者會,而紐約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克胡格(John
三、撥雲見日:我為一個更完美的聯邦而來(8)
McHugh)因為身體原因據報告稱,麥克胡格因脫水滯留德國。滯留在了德國(與希拉里同去伊拉克的有伊萬?貝和約翰?麥克胡格),整件事情與奧巴馬無關。但是從民眾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不論從聲勢上還是媒體關注度上,希拉里都漸漸處於下風、淪於守勢。
此前希拉里的團隊一直對何時正式宣佈競選隱忍不發,並且強調“以我為主”,與其他競選者無關。在這樣的情況下,希拉里還能穩坐多久,是一個未知數,特別是在奧巴馬宣佈將在2月10號正式公佈自己是否參選的訊息出來之後。希拉里本來就在氣勢上落後了,正式宣佈競選的風頭再被奧巴馬搶去,還要不要選啦?這種情形一下子把我們帶回了1984年民主黨預選的場景。同樣是一開始就被看好,同樣是從政經驗豐富,同樣是個人能力超強,民主黨熱門總統候選人沃爾特?蒙代爾最後差點就被後起之秀加里?哈特反超。希拉里能招架得住奧巴馬的攻勢麼?
正式預選前的這段“隱形預選”時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許多政治名流都爭先恐後地出版自己的著作,其中不乏總統預選的各位熱門人物。希拉里的新書《十年》(It
Takes a
Village)、奧巴馬的《無畏的希望》、愛德華茲的《家》(Home)、麥凱恩與他人合作的《當機立斷》(Hard
Call)、前副總統戈爾的《理性危機》(The Assault on
Reason)紛紛出版,前總統候選人克里也有一本關於環境的新書要出版,只不過名字還沒有起好。另外兩位共和黨的競選者——羅姆尼和朱利安尼也有計劃要出新書,一時間好像所有的政客都突然變成了作家。
儘管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陣營都不乏炙手可熱的總統候選人,儘管2008年總統大選在“隱形預選”階段就已經是群雄並起,但是領跑的、最顯眼的,還是希拉里和奧巴馬。民主黨特殊的“超級代表”規則讓民主黨內許多政治名人直接捲入了希拉里和奧巴馬之間的候選人之爭。奧巴馬參選成為定局之後,民主黨黨內人士開始不得不面對這個單選題。
2007年3月4日,奧巴馬與克林頓夫婦在阿拉巴馬州
“奧巴馬有魔力,希拉里有實力,這場巨人間的碰撞是魅力和肌肉的較量,是團隊和金錢的比拼”,民主黨競選戰術專家西蒙斯的話一語道出奧巴馬和希拉里各自的特點與優勢。希拉里強在手腕,在華盛頓做第一夫人、在國會山拼殺多年,人脈廣佈、威望頗高;奧巴馬則以個人魅力為看家法寶,不說別的,單看他在艾奧瓦州與新罕布什爾州的萬人演講場面就知道什麼是“魔力”。在競選的初期,奧巴馬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是將這種看不見的魔力轉化為看得見的黨內的支援。
前面提到的奧巴馬的堅定支持者,民主黨伊利諾伊州國會資深參議員、參議院多數黨黨鞭理查德?鄧賓以自己老黨員的身份向外界表達了對奧巴馬的支援,他說:“2008年總統大選是新生代領袖改變美國命運的機會。”放眼望去,兩黨中能夠稱得上有新生代領袖潛質的人只有奧巴馬。鄧賓的這番話不應被簡單地看做是老民主黨人對晚輩的誇獎和祝福,而應算作是民主黨高層對奧巴馬的賞識。
老資格的民主黨人紛紛站出來為奧巴馬搭陣,這讓奧巴馬的競選多了不少底氣,也讓希拉里在黨內支援上的優勢開始動搖。民主黨另一位年輕的黑人國會議員、阿拉巴馬州新晉眾議員雅特?戴維斯(Artur
Davis)稱讚奧巴馬這種能帶來改革的領袖“一代才出一個”。要知道戴維斯和奧巴馬同為民主黨的政治新星,同是哈佛高才,他第一次進入眾議院的時候還不到40歲。如此之高的評價實際上在一定程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