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一動不動地站在堆滿被槍炮打死打傷的‘人山’中的惡夢。……
……………………
①特里維廉(G·M·Trerelyan,(1876—1962),英國曆史學家,劍橋大學之一學院院長。
“他寫傑出的《馬爾巴羅傳》(1933—1938)一書,是由於馬爾巴羅一生的事蹟與丘吉爾本人十分相似,都是敢於攻擊那些毀謗其祖先的人。我不知道史學家們如何看待他攻擊麥考利一事,但麥考利敢於痛罵這位馬爾巴羅大將軍,罵得那麼淋漓盡致,那麼發自內心,也實在令人欽佩。
“其實馬爾巴羅的傳記,不僅僅是一連串栩栩如生的戰爭場面,也是一位政治家兼戰士的辯護詞;對他謎一樣的獨特人格,更作了透徹研究,可見丘吉爾除了上述的許多能力之外,還善於刻畫人物。”
但是也有的評論家認為,丘吉爾的敘事技巧以及對麥考利的批評都是次要的。這部傳記的最大價值,在德斯蒙德·麥卡錫看來,在於“丘吉爾先生的書,對於任何一個旨在掌握國家事務,或者可能有一天會發現自己在公職中處於負責地位的人說來,是有教育意義的”。
1933年初,丘吉爾同出版商卡塞爾簽訂了寫作《英語民族史》的合同。這部書到“二戰”爆發時已寫出了50萬字的書稿並打出了清樣,但由於戰爭的衝擊,被迫束之高閣,直到1956年才由卡塞爾出版公司出版了第一卷;1958年3月出齊4卷。
1936年,《世界新聞》連載了丘吉爾的題為《我們時代的偉人》的系列文章。這些文章在第二年彙編為《當代偉人》一書,由桑頓·巴特沃斯公司出版。從1936年至1938年間,丘吉爾還就國際事務定期在《夜旗》,而後又轉至《每日電訊報》上發表文章。這些文章還以報業辛迪加方式在25家歐洲報刊上同時發表,並於1939年彙編為題名《步步緊逼》的書,由桑頓·巴特沃斯公司出版。此外,他在1932年至1938年期間就防務和外交政策發表的一系列演講,由他的兒子倫道夫編輯成《軍備與盟約》(美國出版時改名為《英國仍在沉睡》)一書,於1938年6月由哈拉普公司出版。
丘吉爾的寫作方式很獨特。他要求助手們提供各種原始資料和有關參考書,經過自己閱讀、消化,在頭腦中梳理成章後,再口述出來由秘書列印成稿。如果對稿子感到滿意,他就交給出版者,先印出6份校樣,分送給有關的朋友或顧問們徵求意見。在聽取意見加以修改後,稿子會有較大改動,直至定稿後才送交出版。因此丘吉爾的書常常篇什甚巨,並且帶有明顯的修飾的痕跡。
他寫作的大量文章和書籍,為他帶來了極高的酬金。據他的秘書菲力斯·莫伊爾估算,他在這一時期平均每年收入約10萬美元(約合2萬英鎊),這比他擔任政府大臣時的薪俸要高得多。
儘管丘吉爾從寫作活動中得到了“大量收入”,但他還是常感拮据,甚至有時迫不及待地催討稿酬。因為他不僅在恰特韋爾莊園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而且家庭花費也很大。克萊門蒂娜為自己添置新裝頗需用度,他們的子女、尤其是兒子倫道夫花錢的大方程度也不比父母差。丘吉爾的長女黛安娜在1932年12月她23歲時,嫁給了南非採礦業巨頭艾貝·貝利爵士的長子約翰·米爾納·貝利。丘吉爾向這對新婚夫婦贈送的禮物是“一張支票”,上面開的顯然是一筆不小的數額。
黛安娜於1935年離婚並很快再嫁給年輕的保守黨議員鄧肯·桑迪斯。此人與布倫丹·佈雷肯一起成為丘吉爾在下院的堅定支持者。次女莎拉從事舞蹈學習,在成為阿德爾菲劇院的青年歌舞演員後,愛上了演喜劇的青年猶太演員維克·奧利弗。1936年聖誕節前,在奧利弗放棄奧地利國籍成為美國公民後,丘吉爾才同意了他們的婚事並接納奧利弗進入他們的家庭。未成年的小女兒瑪麗仍然與丘吉爾夫婦生活在一起。
丘吉爾的絕大部分時間在恰特韋爾莊園度過,但他經常外出旅遊度假,有時也帶著孩子和朋友們一起去。他在這些年間曾先後到過法國、義大利、巴勒斯坦、西班牙、摩洛哥以及阿拉伯地區。
在不外出的日子裡,丘吉爾則越來越多地與他的政治追隨者們呆在一起。與他來往最為密切的是布倫丹·佈雷肯、林德曼教授和鄧肯·桑迪斯等人。已經慶祝過60大壽的丘吉爾發現自己仍然身強體健,對政治生活仍然充滿了激情。雖然他暫時還看不見出路,但他心中並不絕望。他曾說道:
“我必須承認我具有一種樂觀自信的氣質。儘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