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4 頁)
丘吉爾傳……七 通向勝利的漫長道路
七 通向勝利的漫長道路
當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視著不列顛之戰,為在法西斯德國野蠻的狂轟濫炸和虎視眈眈的入侵威脅之下頑強抗擊的英國人民的命運而擔憂時,丘吉爾及其領導下的英國人民不僅始終保持著沉著堅定的態度,而且對獲得反法西斯鬥爭的最後勝利始終抱著極大的信心。丘吉爾成為英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的集中象徵。在丘吉爾當選為保守黨領袖時,《星期日泰晤士報》寫道:“丘吉爾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們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戰鬥感到無比幸福。今天,溫斯頓·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而丘吉爾在他的廣播講話中,把這種英國精神及必勝的信念表達得更為清晰。他說:“我們將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讓步,全國人民已立誓要負起這一任務:在歐洲掃清納粹的毒害,把世界從新的黑暗時代中拯救出來。……我們想奪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義的生命和靈魂。僅此而已,別無其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丘吉爾在英國處於最危急,最困難時立下的這些誓言,像一座巍峨的精神燈塔,照亮了歐洲人民在反法西斯的偉大斗爭中通向勝利的漫長道路。
丘吉爾傳……1 北非大捷和地中海戰略
1 北非大捷和地中海戰略
在丘吉爾的多方努力下,英國終於爭取到強大的美國提供的數額巨大的援助;但是迄今為止,美國仍然沒有直接參加戰爭。英國作為屹立在歐洲的唯一的反法西斯的堅強堡壘,仍處於長期孤軍作戰的境況中。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丘吉爾不僅率領全國軍民進行了本土防衛戰,同時還指揮著海外的英聯邦軍隊在非洲和地中海區域向德意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進攻。
由於法國退出戰爭,英國正承受著德國納粹軍事機器的巨大壓力,法西斯義大利以為自己獲得了控制地中海、重建古羅馬龐大帝國的“5000年難逢的機會”,於是在非洲大肆擴張。在1940年的7至8月,義大利已經將利比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連成一片廣闊的新領土,在這片土地上駐有40萬以上的義大利軍隊和民兵師。而英國當時在北非的兵力只有一個裝甲師和兩個半步兵師,總兵力不超過5萬人,防守著近300萬平方公里土地;飛機也比義大利的少。在這種多寡不均、兵力對比懸殊的態勢下,墨索里尼妄圖乘人之危,一舉佔領埃及,殲滅英軍在非洲的主力部隊,將昔日的英國屬地併入自己的版圖。
在1939年12月,英國在非洲對義大利作戰的策略是撤出索馬利亞。後來英軍中東總司令韋維爾打電報給陸軍部說,不戰而退將有損於英國的威望。1940年8月,在義大利軍隊入侵索馬利亞以後,英國軍隊在戈德溫——奧斯丁將軍指揮下,對意軍進行了阻擊之後很快撤退。義大利為此舉國歡慶,墨索里尼對進攻埃及也有了更大信心。他命令格拉齊亞尼元帥發動入侵埃及的戰役。此前從意軍的主要基地的黎波里沿著海岸線向東直至埃及邊境,已修好一條寬闊的公路。義大利人利用這條公路,在埃及邊境上集結了大約30萬人的部隊和大批裝備,並在公路沿線建起一連串的兵站和軍火庫。墨索里尼對富庶的尼羅河平原垂涎欲滴,志在必得;而老奸巨滑的格拉齊亞尼卻疑慮滿腹,躊躇不前,生怕中了盟軍的計謀。就在意軍遲疑未決的時候,英軍根據丘吉爾的指示,完成了“羅盤”戰役的準備工作。
雙方在六七八三個月中,發生過一些規模較小的戰鬥,英軍在戰鬥中,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戰果。這三個月中,義大利公佈的傷亡人數幾乎達3500人,其中約700人其實已成為英軍的俘虜;而英國的損失僅有150餘人。可以說戰爭一開始英軍就處於上風。
12月份開始了大規模戰鬥。在經過有意識地示弱並撤退之後,英軍出其不意地突然發動了強大的進攻。12月6日,約25000名身體瘦削、面目黧黑,受過沙漠中的鍛鍊的全部機械化裝備的英國陸軍部隊,被通知進行夜間長途奔襲的演習。他們全副武裝地在黑夜中挺進了40多英里,清晨時又被命令整天一動不動地蜷伏在荒涼的沙漠之中。晚上他們繼續行進;到第三天也就是8日那天,他們才被告之,這並非演習而是“真要打仗”。9日拂曉,西迪巴臘尼之戰拉開了序幕。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印聯軍發起了進攻。僅用了一個多小時,就攻克了尼貝瓦城。下午又佔領了圖馬爾兵營,俘虜了大部分守軍。西面的公路被英軍第七裝甲師切斷,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