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今天父親殺兒,明天哥哥宰兄弟,後天舅舅害外甥,一會兒媳婦當皇上,一會兒姥爺擠兌外孫子。歷經了三國兩晉唐宋元明,江山在人們手中爭來搶去。明末,李自成起義攻入北京,末帝崇禎煤山自盡。後來,銅棍打死吳後部,劉宗敏霸佔陳園園,山海關氣壞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嘛!吳三桂下瀋陽搬清兵,九王爺多爾袞帶兵入關,江山易鼎,改國號為大清。自清朝建立以來,在北京城也就多了一種身份特殊的人,這就是——八旗子弟。
八旗最早是努爾哈赤設立的,它是軍政兵民合一的組織。所謂八旗就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北京的老人們都知道,北城的德勝門和安定門是正黃旗和鑲黃旗居住。南城崇文門和宣武門,分別是正藍旗和鑲藍旗居住。西城西直門和阜成門分別是正紅旗和鑲紅旗居住。東城東直門和朝陽門,分別是正白旗和鑲白旗居住。
清朝統治者歷來對八旗非常重視,認為八旗是立國之本。因此,政府不惜用大量的財力物力,在經濟上給予八旗官兵優厚的待遇。八旗官兵的開支,居然佔去清政府總支出的一半以上。
八旗官兵除了定期領取定額糧餉之外,清廷還要分給他們份地。所謂“份地”都是清軍入關後,在北京郊外透過幾次強行圈佔而來的土地,按規定每個旗丁授田三十畝,說起來,這都是百姓們的血淚田。
清政府企圖在經濟上給八旗旗丁享受優厚的待遇,以便使他們長期保持勇武精神,為大清效力。但事與願違,享受優惠待遇的旗人,由於長期養尊處優,不少人養成了遊手好閒的不良習氣,而把“遵守祖訓,保持舊俗”早就忘到“雲南二條衚衕”去了!
旗人由於錢糧豐厚,可以說是鐵稈莊稼。所以旗人在“吃喝穿戴、規矩排場”上是非常講究的。
在晚清的時候,雖然大清國勢每況愈下,然而皇上吃飯也還是水陸珍饈八十一樣。那些親王郡王府第,每餐也不下幾十個菜。每次飯後喝的茶不是毛尖就是雀舌,而且用蓋碗泡後,只喝一次,然後就把茶葉倒了,決不再續水。府裡傭人把倒的茶葉曬乾,每月光賣這個茶葉,就能掙二三十兩銀子。
進少支多,入不敷出,幾乎成了清朝末年旗人的真實寫照。這些旗人無生計可做,真是成了些無事可做的人。等待他們的只有破落一途。破落的旗人下場悽慘,顏面難顧,實在是難以入目。不過,在清朝興旺時候,旗人的規矩禮節,排場派頭可是非常講究的。今天,咱們就講一個旗人的故事……
嘉慶年間,北京東城根小啞巴衚衕住著一個姓曾的京官。弟兄九個,他最小,人稱九老爺。曾九老爺既是京官又是旗人,那個派頭兒就甭提了。特別是他對跟班兒的,處處要規矩,半句話答不好,非打則罵。北京幹聽差這一行的,都知道九老爺不好伺候,無論給多少錢也不給他幹。這一下,可把曾九憋壞了,過去他出門或是會客,或是玩兒,後面總跟著兩三個跟班兒的,如今九老爺成光桿了!
這一天四月十三,他忽然想起來了四月二十是他的盟兄弟——住在西城根兒罈子衚衕的悶三老爺家裡辦喜事。他必須得賀喜去。可是沒有跟班的,叫趕車的拿著拜匣充跟班的?那叫人家看見還不笑壞啦。情急生智,對!曾九想起一個人來。誰呀?在鄉間給曾九家看墳的趙二有個兒子。九爺叫他,敢不來嗎?
趙二的兒子,小名兒叫三兒,十七八歲。為人忠厚老實,不愛多說話。曾九看他那老實樣子,就管他叫“傻三兒”。其實傻三兒是啞巴吃餃子——肚裡有數。傻三兒他爹給曾九看了一輩子墳,種了一輩子地,活活累死了。曾九欺負三兒傻,說:“三兒,你爹死了,這些活歸你幹,地也歸你種,秋後甭交錢,交糧食吧。”“那,交多少糧食呢?”“你呀,把地上邊的都給我送來,地坡下邊的你自己留著。”三兒點頭說:“好吧。”等到秋後收了糧,三兒把地上邊的用車拉著給曾九送來了。曾九一看,差點氣死,原來,三兒沒種別的莊稼,全種的山芋,他把山芋蔓子都給曾九送來了。乾生氣沒辦法。“那什麼,過年咱倆換過來吧,你留地上邊,我要地下邊。”三兒說:“也好。”等到第二年秋收,三兒又拿車拉來了,曾九一看,差點氣哭了,這回種的高粱,他給曾九拉了兩車高粱根子來。曾九說:“明年我要地上地下兩頭的,你留當中的。”過了年秋後,三兒又來了,這回種的是玉米,他把玉米留下。三兒送來兩大車玉米根玉米穗兒。九爺氣得在院子裡直蹦,九奶奶直勸:“行了,別跟傻子生氣。”曾九說:“他才不傻呢,我倒真是個傻子!”
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