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中國不應該建成福利社會,否則人們便沒有危機感,不好好工作”、“我建議取消所謂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熱情和能力”、“我要為富人說話,不是為了討好富人。今天有些人罵富人,好像是給窮人出氣,其實他們是害了窮人”、“‘經濟學家’要頂住網際網路壓力”、“中國目前為什麼窮人上不起大學?是因為收費太低”、“國有資產就是一碗飯,要往上面吐吐沫”、“說房地產炒過頭,那是胡話”、“在公有制下,官員索取剩餘可能是一個帕累託改進;因為它有利於降低監督成本,調動官員的積極性。私人產品*的存在,對社會、經濟發展來說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次優的。第二好的”、“不妨把這些公共財產看成無主之物,先把它拿來賣”、“既然掌握公共權力進行公益決策的人不肯輕易放棄和交出他們的權力,而改革又不能從其手中強奪,就只能透過*與賄賂的錢權交易的方法進行購買”、“中國改革利益受損最大的是幹部”、“下崗工人到農村去”……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早就有人說):你顧曉軍呢?你跟魯迅也差不多!
坦蕩地說:早年曾通讀《魯迅全集》三遍,如今因批判需要也時常重溫。所以在我身上看見魯迅的影子,不足為奇。
慶幸的:是在對待民眾、對待老百姓的情感與態度上,我與魯迅是截然不同的、有天壤之別的。
而作為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人的另一類:餘秋雨、王兆山之流呢?
注意:以上用的是“另一類”,而不是“另類”。這是指:魯迅為一類,他們為另一類。
況且餘秋雨、王兆山之流不是“另類”,而是一支鋪天蓋地、浩浩蕩蕩的吹牛拍馬、阿諛奉承、歌功頌德大軍。
這一類人,對上、恨不能舔*溝子。而對老百姓呢?則立馬板起面孔、擺出老師、大師的架子,教導人民要“知趣”、“識好歹”。
“知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