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理軍銜”,在北洋時期的中國叫做“加銜”。在美國,名譽晉級制度在19世紀60年代的南北戰爭中就已實行。在那場戰爭結束時,喬治·;奧姆斯特郎·;卡斯特的名譽晉級(臨時軍銜)已經是少將,但他的正式軍銜(永久軍銜)仍然還是上尉。
兩種軍銜相結合有這樣幾種好處。
第一,可以很好地協調部隊中的個人利益。有些老士官,在軍中服役多年,勤勤懇懇,但是因為文化水平等等因素的限制永遠無法當大官,一個軍校剛畢業的小夥子,給這樣的老士官當上級,如果讓他們按照職務領取軍人待遇,老士官肯定不幹:“老子我幹了這麼多年,沒有功勞還有苦勞,怎麼跟一個毛頭小子拿一樣的錢!”但是如果讓他們按照資歷深淺來安排職務,老士官又沒學過高階指揮課程,自然無法勝任軍官的職務要求。永久軍銜和臨時軍銜相結合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有利於調整新老軍官之間的利益關係,調動更多人的積極性。
第二,如果碰上打仗,根據戰場需要大量提拔高階軍官,一旦戰爭結束會遺留下大批大批的高階軍官等著拿高薪,可是軍隊哪裡養得起這麼多人?實行臨時軍銜就不會有這個問題。打仗的時候可以把更大的權力交給軍官,晉升他們的臨時軍銜,少將中將上將什麼的;戰爭結束後他們的職務沒有了,自然那些少將中將上將也就沒有了,又可以恢復成他們的永久軍銜,免得高階軍官過剩。
在我的設定中,希格拉使用的就是兩種軍銜相結合的制度。
希格拉是一種和縱國的政體,各個基斯享有高度自治權,只有在對外星種族的外交事務和國防事務上才必須聽令戴阿米德。整個希格拉的軍隊是由各個基斯的獨立軍隊聯合而成,平時各基斯掌控自己的軍隊,到了希格拉受到外星的軍事威脅的時候,各基斯的軍隊再聯合起來統一行動,共同接受戴阿米德軍事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一致對外。如果要跟我們地球比起來,大概跟歐盟(當然是真正完成一體化之後的歐盟)的情況比較類似。所以希格拉的軍銜實行兩套體制,一種是基斯自己的軍銜,一種是戴阿米德軍銜。基斯軍銜就是一個軍人在自己基斯部隊中的軍銜,當他需要接受戴阿米德領導的時候再改配戴阿米德軍銜。比如唐墉在迴歸歷6年接手第九艦隊的時候,他在索班艦隊內部的軍銜是少校,而他的戴阿米德軍銜是少將。
各基斯都有自己的一套軍銜體制,它們互不相同。比如納貝爾的軍銜有:五星上將、四星上將、三星上將、二星上將、一星上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準校、上尉、中尉、少尉等(士官和士兵略),李爾赫軍銜有: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準校、上尉、中尉、少尉等(士官和士兵略),帕克圖軍銜有: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等(士官與士兵略),其它基斯也各不相同。這些基斯軍銜全都是單一永久軍銜制。要讓這些部隊統一行動,協調指揮機構就是一個大問題。比如,一個納貝爾的准將在飛船艙道里遇到帕克圖的大校,誰聽誰的指揮?從字面上看,納貝爾的是將官,而帕克圖的是校官,校官應該聽從將官的,但是“准將”在納貝爾自己的軍銜體系中所處的地位與“大校”在帕克圖軍銜體系中的地位相同,兩個是平級;那就只能看誰被戴阿米德軍委委任的職務更高了,但是誰會成天把委任狀帶在身上呢?於是兩個人誰高誰低就無法說清了。
因而,為了協調各基斯軍官之間的軍銜差異,頒發了戴阿米德軍銜。這種軍銜就是一種“臨時軍銜”,只有在發生星際戰爭、各基斯部隊統一在戴阿米德的旗下行動的時候才會按照在聯軍中擔任的職務發放到軍官手中,用來替換自己在基斯內部的軍銜。去後勤領取軍官待遇的時候仍然憑著自己的基斯軍銜,因為提供軍官待遇的全都是各基斯自己的後勤部門;打仗的時候就憑著戴阿米德軍銜來辨認指揮體系,一般來講,像索班軍官和卡勒爾軍官,他們的戴阿米德軍銜都會比自己基斯內的軍銜高一些,因為聯軍要倚靠他們的作戰能力和情報分析能力,因此在聯軍中他們常常擔任要職。
一個特例,冠以“翼星”字樣的一系列軍銜。“翼星”是希格拉的標誌,以之為名的軍銜是戴阿米德頒發的一個特殊軍銜。翼星軍銜首先是一種榮譽,它們只頒發給為迴歸和保衛家園作出了極其突出貢獻的軍事人員;它又是永久軍銜,獲得翼星軍銜的人在享受自己基斯軍銜的軍官待遇的同時還能拿到戴阿米德發放的待遇,拿雙餉。翼星軍銜一般只授上校以上軍銜,而且只在迴歸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