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飛船的時代呢?也許吧,誰知道。在我寫小說的時候,為了顧及科幻背景的嚴謹性,取消了這種飛船的排斥脈衝功能,其餘的描寫倒與遊戲資料相差不多。
講到這裡,會不會有人覺得臺灣的朋友為什麼叫“Dreadnought”為“超弩戰艦”呢?這並不是臺灣翻譯的胡編亂造,所謂“弩級”一詞最根本的來源也是Dreadnought,只不過是經過了日語的轉譯。“Dreadnought”在日語中被音譯為“ドレットノ��取保�烈粑猟o…re…tto…noo…tto,簡稱“ド級戦艦”,而日語中“弩”字也發“do”音,日本人便將無畏艦簡稱為“弩級戰艦”,相對應的超無畏艦自然就是“超弩戰艦”啦。想來松崗公司在翻譯《災難》時為了更炫一些,便為Dreadnought升了個級,加上個“超”字。其實Dreadnought這個詞跟冷兵器“弩”一點關係都沒有。
作品相關 隨便聊聊:太空大戰的數量
十里天在書評區提到的有關種族人數、艦隊人數以及交戰距離等問題提醒了我,讓我想起了2000年自己曾經在“鮮網”的作者討論區裡發的一個帖子,引來了一番口水戰。那個帖子說的是我個人的一點感受和猜想,內容大體如下:
日系的太空戰爭作品,往往戰艦數量龐大,不上萬也得上千,星球人口也很大,交戰傷亡自然水漲船高。典型如《銀河英雄傳說》,網上很多銀英風格的宇宙戰爭小說也是如此。而西方系的太空戰爭作品,常常戰艦數量不大,星球人口不多,戰鬥傷亡自然從數字來講沒法跟日系的比。典型如《銀河飛將》和《家園》。
當時有人指出,我所得到感受的例子並不對等,日系的是小說,西方系的是遊戲。遊戲為了照顧硬體和遊戲速度,必然不能設定太多飛船數目;而小說就不同了,作者想寫多少人就寫多少人,大筆一揮,十萬戰艦奔赴戰場,大筆再揮,掛掉百萬兵丁。
似乎有點道理。
但是我仔細想了想,又不對。
想想《基地》。喀爾甘與基地之間進行的決定銀河走向的大過渡時代的決定性戰役,喀爾甘軍共投入三百艘戰艦,而基地軍是一百多艘。一名將軍,從帝國皇帝那裡能要來一百艘戰艦,說明這名將軍已經相當得寵;但是即便只有十艘戰艦,也足夠在其它地方耀武揚威。
再看看《星球大戰》。裡面的各種航母、驅逐艦,在背景資料裡面的數量都是以百為單位的,共和國崩潰之前也沒超過這個數字。至於那些巡洋艦和戰列艦,往往總共才幾艘,最多二十餘艘。對於現代的好萊塢視覺魔術來講,在一張螢幕上表現幾萬艘戰艦不成問題,大不了把絕大多數飛船縮小成背景的亮點即可,可是沒有人這麼做。
可以看看《銀河英雄傳說》了。亞斯提會戰中,同盟艦隊四萬艘,人員406萬餘,帝國飛船2萬艘,人員244萬餘。會戰結果是帝國死15萬,同盟死150萬。——三個希格拉拼光了。
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一方是動用上百艘飛船就足以成為大戰了,另一方不上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不過,《銀英》僅僅是一些網路太空戰爭小說的鼻祖,在一些方面,它的後來者已經遠遠領先了。一場稀鬆平常的小星球旁邊發生的小仗都死個幾百萬,投入兵力當然都是千萬級的。十里天同學說:“……其中主戰艦隊人數當在十萬億左右。把百人以上的戰用航天器定義為戰艦的話,各型戰艦總數應約為三至四百億。……”這還不算什麼,有一本書裡面艦隊的數量都是按“摩爾”的,一個少將領3摩爾戰艦,一個元帥帶領500摩爾的大艦隊。
看這樣的書,光數零就是一個考驗。要是我的存摺裡也有這麼多零該有多好,無限暢想中……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兩種不同的數量級呢?
我覺得骨子裡是我們這些地球上的作家腦海中對戰爭那模糊的印象之不同造成的。
西方系的太空戰鬥,都是“海戰”型的。戰鬥模式和背景架構都帶有“大航海”或者“近現代海戰”的印記。越是在技術比較低的初期海戰中,戰鬥中投入的船數越多,因為當時的單艦戰鬥力低下,單艦能夠有效控制的區域小。而隨著技術進步,一艘船可以有效控制的範圍加大,因此戰鬥中出現的船隻數量開始減少。技術越發達,艦船控制的範圍越大。在近代,一艘驅逐艦控制一整條航道或者封閉一個港口是很容易的事。而在現代,一艘現代化的巡洋艦可以一舉控制整片海域。軍艦數量的減少當然也有成本方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