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及的地方,都蒙上了厚厚的一層灰。如果我們視而不見,不加以處理,久而久之,辦公室將成為一座垃圾場,紙張碼放無序,地上垃圾成堆……不管是客戶還是老闆,一看就知道這些人懶散、無序、沒有責任心,更何談效率?以上這些,我們都可看作“破窗效應”。
第一扇破窗不及時修復導致了第二扇、第三扇……更多的窗戶被打破。在企業裡更是如此,如果第一件缺乏責任心的事情發生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處理,一方面,容易使其有恃無恐,不負責任的行為更為變本加厲。另一方面,從更深層次來說,不負責任的行為沒有得到糾正,其他員工就會理所當然地接受這種錯誤,久而久之,員工的正確認識會受混淆,是非分辨能力會下降。即使員工當時對此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有所認識,由於管理者當時沒有明確表態並採取必要措施,也會誘導其他員工習慣性地沿著那個破壞性的思路去思考,覺得不負責任也不會受到什麼懲罰。於是,第二件、第三件……不負責任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形成缺乏責任心的氛圍,結果正氣受到抑制,嚴重影響企業發展。
為了避免這種“破窗效應”所造成的落實不力,就必須從補上第一扇“破窗”開始。對公司員工中發生的“小奸小惡”行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視,適當的時候要小題大做,這樣才能防止有人效仿,避免積重難返。
《讀者》曾經登過這樣一篇文章。
春運期間,某候車室的一個小姑娘,面對黑壓壓的排隊人群,用小喇叭反覆講:大家都想早點回家,都想先上車找個好位置,我只有一個人,大家要插隊我肯定管不過來,但是我保證,我只抓第一個插隊的人,只要我發現誰第一個插隊,我一定緊緊抓住他,把他送到車站派出所,讓他今天絕對走不了。
結果可想而知,大家都希望別人成為第一個插隊的人,自己好搭便車。由於第一個插隊的成本太高,自然沒有人願意去做,大家都老老實實地排隊。
這個小姑娘牢牢地抓住了人們的心理,成功地避免了第一扇窗戶被打碎,防止了插隊現象的出現,進而避免了整個隊形的混亂。企業管理也是如此,只要領導者能夠防止第一扇窗被打碎,就能夠避免更多窗戶被打碎。所以,領導在管理過程中就應懂得防微杜漸,對員工進行責任教育,使員工齊心協力維護好第一扇“窗戶”。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但是觸犯了核心價值的“小過錯”,特別要杜絕雙方甚至多方共同破壞秩序,不負責任或者不認真落實責任的現象。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不打破第一扇窗,並且防止員工打破窗戶,讓員工相互之間發現自己的問題,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透過培訓增強員工的責任心和落實責任的能力,構建起認真落實責任的良性企業氛圍。另外,如果出現了“破窗”,要立即找出誰是破窗的罪魁禍首,嚴懲不貸,這樣才能殺一儆百,杜絕破窗成為組織成員放縱的誘因。只有這樣,員工才會認真落實責任,企業才能永遠窗明几淨,無失敗之憂。對個人而言,應做到自己不去打破玻璃,並且積極地修復別人打破的玻璃,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員工,做一個積極落實責任的員工,和大家共同維護責任的窗戶,共同謀求企業的發展。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阿比勒尼悖論
阿比勒尼悖論:“牆倒眾人推”與“事後諸葛亮”
30年前美國人哈維根據自己生活中的一次經歷描述了“阿比勒尼悖論”。他和太太以及岳父岳母在40℃的高溫下,坐在位於得克薩斯州科勒曼城的家中的門廊裡。科勒曼距離德州的另一個城市阿比勒尼大約53英里。4個成年人在酷暑中儘可能地少活動,喝檸檬水,看著風扇懶洋洋地轉,偶爾玩玩多米諾牌。過了一會兒,岳父建議開車去阿比勒尼,在那兒的一家餐廳吃飯。哈維作為女婿覺得這個主意很瘋狂,但看不出有任何反對的必要,因此他附和了該提議,太太和岳母也附和了。
4個人上了沒有空調的別克轎車,冒著塵暴驅車去阿比勒尼。他們在餐廳吃了一頓乏味的午餐,然後回到了科勒曼,筋疲力盡,並且燥熱難當。大家對這次經歷普遍不滿意。直到他們到家後,才發現原來沒有一個人真的想去阿比勒尼,他們只是附和,因為他們認為其他人盼著去。哈維將此命名為“阿比勒尼悖論”,並認為組織中也會出現類似的荒唐現象,即組織採取的行動往往與真正的意圖相悖,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
企業中類似的事件並不罕見。
一家軟體開發公司近年來業務發展得很好,吸引了許多名牌大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