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億和33�5萬億,因而此番投資規模僅相當於GDP總量的6�2%。況且兩年內4萬億的財政支出並非都是增量概念,實際上只有1�5 億左右是新增量,因此中國政府還可能有進一步追加核心投資的可能性。而一般來說,擴張性財政政策可以平滑GDP下行速度,但會把民間投資擠出。此外,這些不用還本付息的投資效率很低,拖長了經濟調整週期,只對降低失業率及消耗庫存有好處。
按照經濟學家*的看法,政府投資很多時候更像是“一錘子買賣”。過幾年工程完成了,僱傭的工人仍然面臨再就業問題,而所修建的基礎專案大部分也不是能持續產生效益的專案。據他測算,上世紀90年代中國靠投資拉動GDP仍有50%的效率,而現在只有16�67%的效率了,而真正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在於消費。換句話說,中國可以採取以時間換空間的做法,以短期的投資擴張來延緩經濟下降的速度。
儘管政府很清楚自己的目標,但它也是左右為難,擺在面前的迴旋空間變小了。在市場面前,在新事物新環境下,政府也同樣需要不斷學習、試錯和提高。
作為投資者,作為曾經享受過中國經濟高速、穩定成長果實的國人,我們在接下來的日子需要開始逐步去適應GDP增長率8%以下的日子了。這對投資者而言,更需要精心地選擇投資品種、把握各種投資時機了。
讓中國經濟開好車(4)
2。新一輪通縮
未來,中國經濟將面對著內外需同時下降的局面,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通縮風險大大增加。
從表面看,通縮不是壞事,在通縮的環境下,物價會相應下跌,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其實相當於提高工資。目前CPI不斷下降,以前15元錢買一斤肉,現在10元就可以,物價水平下降了,即便工資不增長,老百姓的消費水平還是能夠得到提高。
但是,人們之所以擔心通縮,是因為通縮有可能成為一種不斷自我強化的惡性迴圈:如果消費者預計物價還會下降,他們就會推遲購買行為以便未來獲取更低的價格,而這反過來又會抑制需求並進一步推低物價,正如目前的房地產行業。這由此又影響許多企業的利潤,進而影響很多人的飯碗。畢竟,在通縮的環境下,保住飯碗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可以回顧上幾輪通縮時期。經過1993年、1994年的巨幅通脹之後,央行大幅緊縮貨幣供應量,導致房地產泡沫破裂,相關投資和消費大幅萎縮。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出口受阻,製造業產能利用率出現嚴重不足,CPI同比進入負增長時期。2000年,美國網路股泡沫破滅再次減小了外部需求,我國物價也持續處於低位直到2002年。
幫助中國走出通縮陰影的力量有兩個,一是海外經濟的復甦,外部需求重新拉動中國的出口增長,當然加入WTO也有助於出口的增長;二是中國房地產行業大發展,作為推動內需的最大推手。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外需的啟動其實也是靠房地產拉起來的。2002年之後,在缺乏新技術的推動下,全球經濟一片繁榮,其背後的推手實質上就是全球範圍內的貨幣過量供應和資產價格膨脹所致的財富效應。由此,外需和內需的共同增長消滅了中國經濟中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並進一步刺激投資的增長,經濟進入一個自我加強的迴圈過程。進入2007年後,過度的需求導致全球資源產能出現瓶頸,因此以石油為代表的全球礦產資源價格大漲,而中國也面臨資源緊張的局面。
但是,這一次,內外部條件不具備,老辦法可能就行不通了。因此,首先需要考慮提振國內有效需求,以內需適度取代部分外需;其次,輔以政府擴大公共支出、轉移支付的舉措,減緩價格下跌、企業倒閉造成的結構性失業等問題,讓老百姓的財富不受大損失。此外,也可以考慮拿出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來穩定股市和樓市。
總之,2009年出現通縮的機率較高,至於能夠持續多長時間則很難說。最主要的不確定性來自世界經濟的整體復甦情況和我國具體宏觀政策的執行效果。
在通縮的大環境下,作為投資者不宜進行激進式投資。香港《信報》專欄作家曹仁超提供了在通縮環境下生存甚至掙錢的三大招數,值得大家借鑑:“一、首先不要負債。因為在通縮環境中借錢可以沒有命;二、不要追逐急升專案;三、投資策略宜保守,最多動用全部資金30%,目的是確保資金安全!”
3。另一種樂觀的可能
上文我們重點說明了一種悲觀的前景。但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