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解決的辦法是在穩定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使農民獲得可以自己支配、處置的資產和房產,農民才有參加市場經濟競爭的資本和立足之地,也才能把多餘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顯然,耕地的集中和流轉,是中國農業擺脫小農經濟的束縛,進行集約經營的前提條件。
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經濟走到轉型的十字路口,土地改革再次成為中國經濟的突破口。對於一個地少人多的大國而言,土地總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扮演重要角色,這並不僅僅只是巧合。從微觀角度看,新“土改”之後的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將是改造傳統農業的起點:從宏觀而言,新“土改”將賦予農民更多的權利與收益,成為拉動內需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的動力。
同時,還必須廢除城鄉二元體制,真正做到農民和城裡人同工同酬,享受同等權利。只有這樣,城鄉收入差距方能得以縮小,農民收入提高了,擴大內需也才有保障。
“三農”問題牽涉到中國的發展大局。不提高佔全國人口2/3的農民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教育科技水平及參政議政能力,就根本談不上國家的現代化、*化建設。解決“三農”問題也是解決其他影響中國長遠發展問題的前提。
農村改革,棋盤中的關鍵制勝棋,值得所有人密切關注。
第四節中國可能的前景
中國30年來的崛起,已經改變了全球經濟格局。中國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無疑居世界之首,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推動全球泡沫膨脹的流動性,其廉價商品也促進了全世界無節制的消費。在需求方面,中國對鋼鐵、鐵礦石、煤、石油、穀類、油籽等商品龐大的需求,將這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推高,直到2008年危機出現,才使得這些價格再次急速回落。
那麼,在這次危機中,我們可能面臨的前景又是什麼樣的呢?
1。告別GDP高速增長
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GDP年均10%的速度快速增長,這在世界上幾乎絕無僅有。1997年之後,中國改革在前20年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逐漸系統化、結構化地呈現出來。城市化程序緩慢如初,城市失業浪潮加劇,農民仍然被禁錮在土地上。而此前,由於單純的經濟增長已經很難掩蓋各種社會問題,中國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不保持7%以上的年增長速度,社會就不能穩定。這並非我們在嚇唬自己,而是一個非常嚴酷的事實。因為如果不保持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的失業、金融等一系列曾經被掩蓋的問題就將暴露出來。
讓中國經濟開好車(3)
目前中國整體經濟已經負擔過重,以至無法保持8%的年增長率。此外,我們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難以持續發展,難以支援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中國的經濟結構中,投資佔GDP 39%、內部消費佔37%、出口佔37%,而美國經濟結構的相應比例為19%、70%和13%,內部消費穩居首位。按照經濟學家*的看法,中國擴大內需對GDP增長率影響不大,一如美國擴大出口對GDP影響不大的理由一樣。中國未來資本投資除鐵路外,其他專案已接近飽和,出口增長率2009年起亦大幅放緩,只擴大內需對2009年GDP增長率影響有多大?我們知道,中國一年生產50億雙鞋,1000億根筷子,而這些都是外向型經濟帶來的,在外需大幅遞減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仍繼續維持這樣一種低價值的生產模式,這就有可能使這種畸形的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崩潰。
2008年11月,世界銀行報告點明瞭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兩個主要風險。一是國際因素,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加深,中國出口增長將呈弱勢。世行預測,中國年出口增速將從11�3%降至3�5%,淨出口對GDP增速的貢獻將為…1%。長期作為中國經濟火車頭的出口行業,其增長將首次落後於整體經濟。二是國內因素,2008年以來房地產銷售量下降的速度日益加快,市場對房價進一步走弱的預期、對總體經濟的擔憂以及中國股市的下跌,進一步加深了房地產業的不景氣。連續多年高增長的房地產投資,目前已接近於零增長,這勢必帶來上游相關產業,如鋼鐵、水泥、建築業的生產下滑。
此次,政府已經清楚地認識到,要以擴大內需為突破口來帶領國家走出危機,並改變了宏觀調控方向,實施了很多“保增長、促發展”的具體措施。然而,這些措施尚不足以抵消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負面因素。客觀地說,4萬億的規模看似巨大,其實不然。2009年及2010年,我國GDP規模預計將超過31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