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億元,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就誰也不好控制了。我們假設募集了180億,這樣總基金的規模就有200億。如此一來,20億的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淨值不低於0�90元時,投資人才不會虧錢了。可見,基金規模早已被“偷樑換柱”了。
於是市場繼續火熱,世界一片凱歌之聲,人人皆大歡喜。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2006年年底,風光了整整五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房價開始下跌。這樣,這條食物鏈存在的前提就不復存在了,終於開始斷裂。房價持續下跌,再加上優惠貸款利率期一過,許多貸款者無法償還貸款,於是貸款公司倒閉,對沖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保險公司等,接著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由此進入了一個加速的惡性迴圈……最終,美國次貸危機爆發。
因為CDS是在所謂OTC (over the counter) 市場買賣; 只有買賣雙方參與這筆交易,可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所以,就出現了在眾多機構倒閉後許多黑幕和虧損被掩蓋的現象。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整條資本鏈條中,貸款者想盡辦法偽造信用,投資銀行為了佣金幫助造假,貸款公司大方地放出貸款,大型金融機構買進所有貸款用來證券化,評級機構為了掙服務費用在評級中放水……在這一長長的鏈條中,每一個缺乏監管的環節都會導致市場的崩潰。而使這個鏈條的問題更加突出的,恰恰是對於證券化產品的旺盛需求,出於對利潤的非理性渴望,而非規避風險。於是,崩潰便在所難免。
2。第二步:金融海嘯摧枯拉朽
我們看到,次貸危機不僅僅限於房地產,因為諸多金融機構的參與,這把火也把華爾街給燒得一塌糊塗了。危機大體是按照以下幾波展開的:
第一波,房價下跌,房主停止還貸款,由此引發第二波——放貸機構收回房產,而這進一步導致房價下跌,同時許多投資與次貸相關產品的金融機構紛紛承受大虧損,隨之被要求追加資本金,這些機構只有賣出各種資產,這樣進一步加劇了各種資產價格的下跌,由此又走入了一個惡性迴圈,最終導致此機構轉型或破產。第三波,因為次貸相關資產價格下跌,導致其他各種資產的價格都開始下跌,投資者紛紛遠離有風險的資產,這進一步導致了整體資產價格的下跌,從而帶動更多、更大市場的下跌,於是更多金融機構、投資銀行先後落馬。最後到達第四波,美國及其他國家消費者信心受挫,經濟步入衰退。
總之,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涵蓋了全球央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公司、股市等金融領域,最終演變成經濟危機。
我們可以用下圖來看看次貸是如何導致一家金融機構出現問題的:
圖2…2金融機構破產路線圖
其中最關鍵的,是因為金融機構所持有的各種資產縮水,由此導致資本金不足,達不到政府監管的比率。沒辦法,這些機構只有透過變賣甚至甩賣已有的各種資產,或者指望政府和其他機構來援救了。
美國華爾街問世以來,曾經歷過無數次危機,但大家普遍認為這次華爾街所經歷的是其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被美洲銀行收購、摩根士丹利與高盛宣佈轉為銀行控股公司;再加上2008年3月被摩根大通收購的貝爾斯登,曾經風光無限的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頃刻間遭受重挫。這不僅僅標誌著華爾街固有金融模式受到了嚴重衝擊,同時也意味著華爾街金融神話的破滅。
美國經濟遭危機重創(4)
其中,雷曼兄弟的破產值得一說。這家有著158年曆史、曾被紐約大學金融教授羅伊?史密斯形容為“有19條命的貓”的公司,最終倒
在了自己對次貸危機的誤判上。早在1999年,雷曼就用賬面資產做抵押大量借貸,再將借來的資金貸給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或者購買房貸資產,再打包發行給投資者,在此過程中將槓桿機制不斷髮揮到極致。從2003年到2007年,雷曼的利潤達到了160億美元,次貸危機爆發前,雷曼成為華爾街打包發行房貸債券最多的投行,自身也積累了850億美元的房貸資產,比摩根士丹利高出44%。
然而,這些“財富”在次貸危機出現後就成為雷曼手中的燙手山芋。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加深,雷曼受到重創。2007年下半年以及2008年一季度,雷曼的減計資產高達100億美元,這迫使雷曼開始自救。在2008年雷曼第一財季中,雷曼充分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