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解到更多深入的內容。同樣,由於偶像崇拜也成功運用了“引誘”(如我們是一家人)和“排斥”(如我們要一致對外)雙管齊下的手段,因此會讓成員懷疑外來者,甚至會對他們產生敵視。這種群體往往會透過強化成員內部自我約束的方式來抵禦外來者,而非勇敢地接納外來者。經過時間的積累,偶像崇拜者也會形成自己眼中的現實(“現實扭曲帶”),這種不同的認識會進一步拉開他們與周圍人的距離,從而導致他們疑心更重,對外來者的信任度越來越低。
當然,從比例上看,沒有多少網路群體是真正的偶像崇拜型(它們數量並不多但一直在增長),但幾乎每一個虛擬社群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偶像崇拜式的行為。網路群體和傳統組織的主要區別在於,網路群體永遠無法像傳統組織那樣強迫其成員宣誓絕對效忠,光這一點就足夠網民們謝天謝地了。要知道,在網際網路上加入和退出一個網站簡直是小菜一碟,動動滑鼠就能完成,因此其會員身份也毫無約束力可言。
話說回來,能在網上和一群想法一致的人交流確實很吸引人。所以另一個悖論出現了,儘管網上社群的會員身份並無多大約束力,但隨著時間的投入,當你為自己的MySpace主頁不辭辛勞地進行設計和美化時,當你在聊天室建立的虛擬人物日益豐滿時,當你把自己的Gmail郵箱通知給每個朋友時,你會突然發現自己在感情上已經和這個網站有些難捨難分了。
因此,當我們貌似無聊地在各種網路社群裡逛來逛去時,內心深處一定會有那麼幾個小圈子讓我們永遠牽掛著,那裡有我們的喜怒哀樂,有我們付出時間和精力換回的深厚友誼,更重要的是——它已成為我們在這個網路世界中的身份標誌。
碎片化經濟和“溼營銷”
把上面所說的三種因素結合起來,即人類天性中依賴群體的需要,現代社會中人人都拼命逃避的資訊轟炸,以及成功網路社群的封閉和偶像崇拜特性——然後把它們對現代商業的綜合效應放大10倍,這時我們就會明白在這個全新的“碎片化經濟”時代進行產品和服務營銷時企業究竟需要面對哪些問題了。
一方面,對消費者而言,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沉迷於斯托維·博伊德��Stowe Boyd,美國企業戰略和資訊科技專家。
所說的“自我中心式集體主義”中。他們會在網路中不停尋找並加入最有意思的社群,而對那些已經過氣的網站毫不留戀,轉身就走。這些新群體和它們所形成的利基市場一樣,全都是轉瞬即逝而且毫無忠誠度可言。例如,快閃族��flash mob,是指一群互不相識的人透過網路約在指定地點集合,在做出一些毫無意義的活動後散去。 群體就是這樣。這些市場機會隨時都會出現和消失,要想迅速把握機會確定和進入這些市場簡直是一個巨大的營銷挑戰。即便你足夠幸運地抓住了其中一個機會,那麼又該怎樣保證在它消失之前提供高度定製化的產品和服務呢?
《溼營銷》緒言(7)
有一點我們無法忽略,那就是在這些短暫存在的群體中,其成員全都是潛在的購買人群。因此你應該弄清楚如何向他們進行銷售。我們還應注意到,在這場網際網路社群的饕餮盛宴中出席的全都是機智、有創意和備受歡迎的人,他們不但是眾人眼中的時尚引領者和思維方式創造者,而且將來很有可能構成企業最大的競爭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對策只有兩種。先和對方結成同盟,在構成競爭威脅之前把它打敗,或是和對方形成長期合作關係。但這兩種對策都需要一個共同前提——及時發現它。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很可能會輸得一敗塗地。
而同時,在那些80/20法則��80/20法則也稱帕累託規則,由義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託確定,在許多情況下得到廣泛應用。一般表述為:在一個特定的組群或團體內,該組群中一個較小的部分比相對的大部分擁有更多的價值。 已不再適用的群體中,包括忠實的產品使用者(如蘋果電腦和可口可樂使用者),協會(如共濟會)和組織機構(如美國海外退伍軍人協會)。這些群體都擁有海量的會員,如果企業能成功進入將會實現巨大而穩定增長的銷售收益。不過,要進入這些群體並不容易,而且就算你歷經重重困難打入內部,對方還是一眼就能認出你是個外來者,因此沒幾個人願意搭理你。
更不幸的是,我們那些屢試不爽的傳統營銷手段,如廣告、公關和促銷等,似乎對這些新群體已經越來越不起作用了。其實,現實情況甚至比這還要糟糕。使用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