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中,有一點似乎被我們遺忘了。那就是,如果大家放棄了那些長久以來一直保護人類需要和支援人類存在的社會機構,如果人類可以擁有幾乎無窮的選擇權,以至於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時,隨之出現的巨大心理真空反而會推動大多數人爭相組建新的群體或機構以更好地適應迅速變化的現實生活。面對這種挑戰時,人類不會形成大一統的聯盟,而是更喜歡鑽進那個容易讓自己滿足的,信任度更高的小圈子。
《溼營銷》緒言(2)
明白了這一點,過去那些紛繁複雜,令人難以解讀的社會現象馬上就會變得無比清晰。
例如,就拿我們所處的Web 2�0時代來說,最重要的新型商業機構是那些社會網路公司。其中最知名的公司包括Facebook、MySpace、YouTube、LinkedIn、Craigslist和其他一些網路巨頭,除此之外還有成千上萬類似的公司,它們正逐步滲透並開始控制各個領域,如音像行業、攝影行業、分類廣告和各種職業協會。
然而,儘管其來勢洶洶,實際上除個別公司外幾乎沒有幾個企業能說清楚自己到底在為使用者提供哪些服務——至少比不上那些傳統行業製造商或是經營服務業的公司。看,這正是奇怪之處,這些連自己到底是幹什麼的都不甚清楚的公司居然是目前全球業務增長最迅猛的企業。例如,2003年才成立的MySpace現有成員已達到2�7億;Craigslist的前身是舊金山市海灣區的一箇舊貨交換網,成立還不到10年,卻成功擊敗了經營了300多年的報紙行業,將其所有分類廣告業務獨攬懷中。
同樣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如果從這些網路公司數以百萬計的使用者中隨便挑一位來描述一下該公司的業務範圍和盈利模式——我估計他十有*說不出個所以然。你別看現如今雖然很多人都把 Facebook當做與外界聯絡溝通的唯一手段,而且每天拿著手機不停地發Twitter訊息,對這個問題他們照樣是一頭霧水。
可見,在這些貌似簡單的現象背後一定還有著某些更為深刻的因素在發揮作用。這些服務,以及和人類之間的關係(這一點更重要)正在成功地對我們的心理施加影響。這就像是我們在塔吉夫的實驗中所觀察到的那樣,人類潛意識中都希望能歸屬於某個大於自我的群體。即使我們並不認識這個群體的其他成員,即使我們和整個群體幾乎沒什麼相似點,即使加入這個群體不會帶來絲毫利益——但我們仍會樂此不疲。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我們幹嘛不退回到剛剛被拋到身後的社會機構中尋求心靈慰藉呢?的確,如果Web 2�0時代的這些網站提供的全都是匿名會員身份,我想人們大概會這樣做。不過這些網站的天才之處就在於,它們會使用網際網路的獨特功能把你的自由、個性,以及你的好友或熟人身份無限放大,而所有這一切又都置身於一個宏大的社會交往背景下進行。換句話說,作為這樣一個網站使用者,你可以輕鬆徜徉於兩個世界:一個充滿了由數字化革命帶來的獨立和自由,另一個則洋溢著好友圈帶來的親密與舒適。
這種雙重優勢不僅實現了使用者無與倫比的心理感受,而且還預示了人類社會的未來模式。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子民,我們將繼續利用新的工具把一切現有的組織模式粉碎,而無論其表現為政府、商業、文化、社會還是宗教形式。另一方面,人類又會按照自己的喜好義無反顧地選擇並參與到新的群體中。由於人際交流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因此新式群體組織的範圍可大可小,可以從寥寥數人到數以億計。它們的存在或如曇花一現般短暫,或如磐石屹立般久遠。其影響力也各不相同,或如蜻蜓點水般微不足道,又或如重磅炸彈,能引發巨大而深遠的社會和政治運動。
換言之,我們的世界絕不是正變得越來越平坦,而是表現得愈發複雜化。而且,這種新格局也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滿了變數。在那些變化最為激烈的區域,誰也無法預料下一刻將發生什麼事情。 txt小說上傳分享
《溼營銷》緒言(3)
我想說明的是,正如預言家曾經預測的那樣,我們會把舊式信箱、郵編和表明自己身份的標籤統統消除,但取而代之的肯定不是天下一統的局面,而是一個不停變化的、繽紛多彩的世界。在這個新世界中,到處是規模不等,目的不一的人類新群體。
另外我們還必須明白的一點是,這種以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為依託的人類重新組合行為絕不是一種短暫現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