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的主旨是探討新市場環境下的市場營銷行為,但兩位作者卻難能可貴地從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對網際網路新經濟帶來的“溼營銷”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溼”的本質其實就是迴歸人性的真誠關懷,回到人類社會之初,那個充滿感情和信任的人際關係中。
從“幹”到“溼”也是一種漸進的過程,“溼營銷”也是一種不斷發展進步的營銷方式。隨著“和而不同”精神在網路生活中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蒼白的心靈或許會逐漸紅潤起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讓“溼”的世界逐漸取代這個乾燥、充滿摩擦的世界,正是《溼營銷》這本書中對未來的展望和期許。
作者是懷著一種高尚的人文思想來看待問題的,對一種社會現象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其表面原因上,而是進一步解釋作為社會參與者——人類,在這些現象中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動因。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閱讀此書時感到興致盎然的原因,因為它能勾起我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認同感,因為它能讓我在閱讀中時而感到莞爾,時而陷入沉思。也許這才是兼具思想價值和閱讀價值的作品吧!
曹蔓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溼營銷》緒言(1)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周易·繫辭》��本句為編者所加,旨在方便中國讀者理解溼營銷的核心思想。
個體與群體
1971年,歐洲社會學家亨利·塔吉夫��Tajfel Henri,英國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社會認同理論。 曾做過一項實驗,研究個體會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對某個特定群體情有獨鍾。
這項實驗十分簡單:
實驗以十幾歲的年輕人作為物件,研究人員向他們分別展示克利��Paul Klee(1879—1940),瑞士著名畫家。 和康定斯基��Wassily Wasilyevich Kandinsky(1866—1944),俄裔法國畫家,藝術理論家。 繪畫作品的幻燈片,然後根據每個人的喜好把他們分成兩個小組。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產生不同的群體身份感,即哪些人是“自己人”,哪些人是“圈外人”。透過這種潛意識的身份強化,研究者希望瞭解群體概念會對個人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
完成分組後,這些年輕人會依次被帶到一個小房間,對其他受試者進行主觀評價,選出誰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最好。
緒言
評價問題的設計很巧妙,充分突出了群體意識對個人判斷的影響。也就是說,受試者對每個問題的回答都必須考慮到自己和對方的關係是較為親密的“自己人”還是相對陌生的“圈外人”。
那麼,實驗的結論如何呢?
按照大家的評選結果來看,所有的答案都反映出這樣一個相似點: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所在小組的成員要優於另外一個小組的成員。無論實驗規模如何變化,這種行為模式都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
換句話說,假定有一個大家都不感興趣的作品,而且孩子們所處的環境不會影響其主觀選擇時,在欣賞完之後他們仍會基於自己感受到的群體身份做出決定,哪怕他們並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跟自己是“同一個戰壕”的。後續的實驗也表明,受試者即使在缺乏足夠群體資訊的情況下也會表現出高度的忠誠度。
塔吉夫的實驗曾被廣泛應用,其結論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的真實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期望彼此聯絡的深刻而必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這一結論同樣也為正在黑暗中摸索的當代全球經濟點亮了一盞明燈。這種令人無法抗拒的人際間聯絡的需要,正史無前例地預示著未來幾十年的商業發展方向。在這個人類正大膽突破傳統同時為無窮的選擇和機會而目不暇接的時代中,正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這種本性在引導歷史朝著未知的方向曲折前行,它所造成的變化效應足以讓最合理的預測都落空。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最喜歡和志同道合者結成小群體。在當今科技——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影響下,人際交流不但變得更輕鬆,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響應內心深處的原始衝動,建立起新的社交方式。放眼望去,你會發現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正以全新的方式進行聯絡、合作和競爭。不但如此,人類還利用網路這一強大工具努力破除各種現實的藩籬——社會機構(如圖書館、錄影店、書店)、媒介機構(如唱片公司、電影院)和傳統事物(如每天的晨報和晚報)。
在這場日新月異的數字化變革大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