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3 頁)
羅的大名總是在網路民意選舉中排在首位,無論是大名鼎鼎的CNN�還是無人關注的小部落格,結果全都一樣。
對此,很多著名部落格網站曾抱怨保羅的支持者透過部落格和社交網站以大規模動員投票的方式擾亂了大眾真實民意的反映。這樣做造成的結果是,對候選人而言,民意調查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其作用還不如支持者的網上造勢活動。保羅的支持者認為其成功之處就在於引發了無窮無盡網路草根階層的響應,從而形成了一場規模浩大的,透過傳統媒體無法實現的群眾性運動。 。。
永恆的資訊瀑(9)
保羅的支持者不僅統治了眾多政治部落格和新聞站點,他們還在各種社群網站中不遺餘力地宣佈這位偶像候選人的觀點和主張,在MySpace、Facebook等網站每日發帖共享保羅的最新動態。
隨著競選的全面展開,保羅和網路支持者的聯絡也越來越密切,每一次參加各州初選時都會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明星。有意思的是,正如費斯廷格及其同事50多年前研究的末日教成員一樣,在每次初選失利後保羅的支持者們反而變得更加堅定,呼聲更高,甚至主張成立專門的網路社群宣傳保羅的觀點。這似乎表明,他們的正義主張和反傳統使命只會變得越挫越勇。
儘管評論家對此做法或許頗有微詞,但保羅現象帶給我們的經驗卻很寶貴:即網路的社會資本以及資訊瀑效應,可以透過一小群忠誠的支持者實現人為創造和操縱。
系統突破
2003年8月15日,美國東北部正是典型的夏季悶熱天氣。隨著日頭升高,氣溫逐漸開始攀升。在市中心,中午時分已是酷暑難耐,各家各戶的空調全都開始運轉,當地的電力供應頓時顯得緊張起來。不過,情況還不算糟糕,在電力局控制中心的電腦螢幕上,工程師看到系統還有足夠的電力儲備應付局面,因此沒有必要限制居民節約用電,整個電網能夠安然度過這個三伏天的考驗。但誰也沒想到的是,發生在克利夫蘭市郊外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竟然會改變這一切。
在後來的事故調查中,電力工程師發現下午4點10分左右俄亥俄州東湖市(Eastlake)的一家發電廠斷網,原因是野外的一條高壓輸電線被大樹攔腰截斷。由於電網的負載設計早就考慮到這種問題,因此斷網造成的供電缺口會自動轉移到臨近其他的發電廠。但是由於正趕上夏季用電高峰,附近幾個電廠早就達到了超負荷運轉,面對新的壓力也紛紛斷網,從而把更大的缺口轉移到周邊城市的電廠。就這樣,整個鏈式反應持續了大概20多分鐘,首先造成了從克利夫蘭到阿克倫和托萊多的區域性停電,然後迅速波及紐約、巴爾的摩、布法羅、奧爾巴尼、底特律和新澤西州的部分城市,接著又繼續擴大範圍,整個紐約州、新澤西州、佛蒙特州、康涅狄格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大部分地區先後斷電。在這場多米諾骨牌效應中,總計有265個發電廠,508臺發電機癱瘓,造成5000多萬美國人當晚不得不在一片黑暗中度過。換句話說,這也是一種瀑布效應。
軍事戰略家約翰·羅布把這種情況稱為系統突破,指的是透過系統中的某個點(如一個電廠或市場),一系列小事件的出現會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羅布認為:
系統突破(systempunkt)這個詞來源於“schwerpunkt”(德語,意為重點突破),指的是我方可以在敵軍戰線中集中兵力進行突破的點(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阿登戰役)。系統突破的情形和它非常相似,只不過發生的地點是在網路中。系統突破是指網路中某個節點的失效會導致整個網路的癱瘓。
換一種方式來說,系統突破點就是網路中最弱的連線或最容易出問題的點。在這些點上,一個微小的壓力就會引發大規模的系統失靈。
當前的人類社會形式,是由無數小型社會群體搭建而成的一個全球網際網路絡,這種形式非常容易受到系統突破的影響,從而形成瀑布效應。羅布認為,在商業環境中,對系統突破點的攻擊會極大地動搖市場心理,造成嚴重的效率低下和不確定性。未來,無論是營銷商或政客,甚至包括恐怖分子,都會從系統突破點中尋找機會。這就要求我們形成新的系統秩序,用新的系統化視角去觀察市場和社會。 txt小說上傳分享
永恆的資訊瀑(10)
對於那些洞察網路弱點的人來說,要在網路中形成瀑布效應非常容易。他們對Digg網站排名系統的操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Digg網對自己的功能描述是這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