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增。為了建立金三角王國,李彌以武力威懾當地土司,令他們俯首稱臣。
國民黨殘軍勢力越來越大,緬甸政府非常不安,於是精心策劃了“旱季風暴”。政府軍傾巢出動,並以重金僱來原英屬印度國際軍團參戰,其兵力超過國民黨殘軍數倍以上。
戰爭再次爆發。)
第十章 “旱季風暴”
1
關於將近五十年前這場發生在金三角的大規模戰爭,雙方投入兵力總數接近十萬人,這是迄今為止整個金三角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場激戰,可謂驚天地動鬼神。戰爭主戰場在勐薩以西的拉牛山口,我曾親臨此地考察戰役全過程,採訪各方人士。我得出一個結論是,這場戰爭造就了一個全盛的國民黨金三角帝國,同時也直接導致這個帝國的沒落。
對於獨立僅數年的南亞小國緬甸來說,國民黨殘軍日益成為國內局勢動盪不寧的根源。一位歷史學家吳貌貌在報紙上撰文呼籲:“漢人軍隊已經嚴重威脅緬甸的國家獨立和自由精神,並有重新引發國內戰爭和分裂的危險……他們佔領了大半個撣邦(金三角),徵收稅賦,參與走私鴉片、販賣軍火武器等等。他們的頭子是李彌將軍。有種種跡象表明,某個西方大國在暗地裡支援他的行動。這是非常危險的訊號。我要指出的是,漢人軍隊的存在不僅使緬甸主權受到侵害,而且鼓動了那些從事分裂的民族主義分子向國家權威挑戰。”
一本倫敦出版的外交雜誌披露說:“緬甸政府預設國民黨軍隊在其領土的存在並經常騷擾鄰國邊境,這種曖昧態度激怒了北京共產黨政府。北京政府多次透過外交途徑進行交涉,敦促仰光政府採取強硬立場,驅逐國民黨軍隊直至完全解決中緬邊境安全問題……”
我認為西方觀察家的判斷並不準確。仰光政府是最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之一,作為友好鄰邦,國民黨殘軍把金三角作為反攻大陸的軍事基地是不能被容忍的。問題在於,仰光政府決不是不想把侵略者趕走,以保持領土的統一和完整,而實在是心有餘力不足。
國家問題,歸根結底是實力問題。實力不如人,正義也好,譴責也好,遊行示威也好,統統不管用。第一次圍剿國民黨殘軍,本該趁他們立足未穩,一舉將其殲滅或者驅逐,沒想到卻大敗而歸。仰光政府痛下決心,撥鉅款購買武器,增加飛機數量,加強政府軍作戰訓練,針對國民黨殘軍有備而戰。
李彌在金三角大肆招兵買馬,修建機場,繳稅納糧,以及反攻大陸的種種活動引起仰光政府嚴重不安。他們擔心國民黨殘軍羽翼豐滿,將金三角變成國中之國,那時候誰也奈何他們不得。有最新情報稱,李彌派人到處煽動少數民族頭領叛亂,聯合對抗政府。對一個主權國家來說,國中之國就是一個火藥桶,必將引爆一連串危機。
國民黨殘軍一再竄犯邊境,北京政府決不會坐視不管,一旦解放軍越境清剿,吃虧的自然還是緬甸人。三百多年前,滿清軍隊追擊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從雲南追進緬甸就不走,這個歷史教訓使緬甸人牢記了幾百年。大國打仗,小國遭殃。所以與其讓別人來打,不如自己動手摘除這個心腹大患。
(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國民黨殘軍經過浴血奮戰,再一次打垮緬甸政府軍及其招聘的精銳僱傭軍,鞏固了自己的地盤。
戰爭後,後來舉世聞名的大毒梟坤沙嶄露頭角,從普通士兵中脫穎而出。)
李彌在曼谷大酒店接受西方記者採訪。
美國記者:“請問李將軍,貴軍再次打敗緬甸政府軍,您能談談經過嗎?”
李彌避而不談:“我反共救國軍乃國軍精銳,以反攻大陸為宗旨,不以緬甸政府為敵手。我軍官兵均有豐富作戰經驗,他們日夜操練軍事技術,學習政治理論,枕戈待旦,隨時準備服從命令,光復我中華神州。”
法國記者緊追不捨:“貴軍已經兩次在緬甸境內與政府軍作戰,您能說不以緬甸政府為敵手嗎?”
李彌正色道:“我堂堂中華國軍,初到金三角只是暫時過路,借土養命。如果緬甸政府欺人太甚,我軍奉行的原則是:”人不犯我,和平共處;人若犯我,我必痛擊‘。“
英國記者:“請問李將軍,您所說‘暫時過路’,大約還要多少時間?”
李彌義正辭嚴地回答:“這要視形勢和需要而定。不過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歷史知識,金三角薩爾溫江以東,臘戌以北地區,歷史上一直屬中國所有,清朝末年永昌府(保山)和騰衝府還派有中國官員管轄。我反共救國軍想在那裡住多久就住多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