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的作用愈來愈強。
(5)全國各級區域範圍內重點發展軸線的確定,可使全國戰略和地區戰略較好地結合起來。點軸系統模式可以使區內各地區、各部門有明確統一的地域開發方向,有利於提高基本建設的投資效果和管理組織水平。
(三)重點發展點和發展軸線的選擇
實行點軸開發一般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①在經過第一階段的極點開發後,初步形成了啟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②具備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經濟實力,能夠提供進行大規模帶狀開發所需要的資金、技術和人才;③初步建立了一個高效暢通的交通網路系統,並具備一二條能作為重點開發軸線的主要交通幹道。253如果尚不具備這些條件,就應進行前期的準備工作,如培育區域增長極、改善交通條件等。在以上條件基本成熟的條件下,點軸開發的關鍵是選擇重點發展軸和重點發展點。
1。重點開發軸線的選擇
重點開發軸線的型別主要包括海岸軸、江河軸、鐵路軸以及基於前三者的複合型軸線。一定時期內,區域內的經濟發展軸線,尤其是高層次的重點發展軸線不應該也不可能很多。當原有的發展軸線還沒有完全形成或發展不夠時,除非是選擇錯誤,一般不宜再開闢新的軸線。由於區域發展軸線不是一般的交通線,而是產業、城鎮、運輸和通訊等線狀基礎設施集中成束的地帶和走廊,甚至是地理上的一個經濟產業帶(如我國東部沿海地帶和長江沿岸地帶)。因此,最佳的重點開發軸線是以水陸交通運輸幹線為依託的經濟核心區域和發達的城市工業帶。當然,自然條件優越、建設用地條件好、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礦產資源和水資源豐富且有一定開發規模的區域也可作為重點開發軸線。
重點開發軸線有等級之分,國家級開發軸線應是能帶動全國經濟發展,對區域經濟起著決定作用的軸線;區域級開發軸線,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選取那些能有效佈局區域主導產業,特別是有利於優勢產業發展的軸線作為重點發展軸線。重點發展軸線的選擇需要根據國家和地區的區域發展政策進行適時變動,新軸線的確定應選好時機,不應有所偏廢。
2。重點開發點的選擇
點軸開發中的〃點〃,是各級中心城鎮,由於開發軸線的確定,重點開發點就必須是軸線上的點或與軸線有密切經濟關係的點。由於各級點的層次和主次不同,重點開發點就應當從各城鎮發展的條件及其在區域中的地位、職能、發展規模方面進行考慮,選取那些在區域中起著關鍵增長極作用的城市作為主要開發點,同時加強對資源型城市或有發展潛力的城鎮的開發和保護。
點軸開發模式的實施,是從高階軸線向次級軸線、從高等級城市向次級城鎮逐步展開的過程,因此確定重點發展城鎮時,應根據城鎮空間分佈的現狀,在與中心城市相適宜的距離上,選擇有較好發展條件的點作為重點發展的城市,使之成為次級發展中心,並形成規模不等的城市群或城市圈。如我國的長江軸線上,重慶、武漢、南京、上海是天然的重點開發點,圍繞以上幾個重點城市,選擇與之有著緊密經濟關係的其它城市作為二級重點開發點。
(四)雙核開發與點軸開發的空間耦合
我國國土開發的空間結構中具有明顯的空間雙核結構,雙核開發模式可以看作是點軸開發的一種發展。由於區域中心城市與港口城市具有天然的經濟聯絡,而且二者的經濟交流比其它型別的點狀聯絡更具經濟效率,能夠有效促進二者間軸線和中點城市的發展,故而,雙核開發模式是點軸開發中的一種最佳化模式。根據雙核結構理論,應該在特定區域內,選取兩個有一定規模、在產業上互補並且其中一個城市具有良好的對外商品輸出通道的城市進行重 點開發。雙核開發的重點是加強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之間的產業聯絡,疏通二者間的交流渠道,拓展它們之間合作範圍,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雙核。
點軸開發和雙核開發在我國國土開發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陸大道(1986)基於點軸系統理論指出,〃應將海岸沿線和長江沿岸作為全國一級發展軸線;組成國土開發和區域發展的T字形結構;將經過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鐵路幹線附近作為二級發展軸;並確定若干中心城市;組成不同層次重點建設的點軸空間系統〃。254上述主張被1987年編制的《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草案)》、1990年編制的《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採納。255在〃T〃 型開發模式的基礎上,陸玉麒(1999)認為〃雙核型空間結構是控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