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一定地域空間內各種經濟活動所組合的有機整體〃。21在理解〃區域經濟〃範疇的內涵時,應釐清〃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的關係。任何一國國民經濟都是由部門(產業)、空間和時間因素有機構成的三維繫統。從空間維的角度而言,國民經濟是由不同的異質區域經濟有機耦合而成。區域經濟是一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器官〃或〃子系統〃,是具有區域特色的國民經濟。
2.區域經濟的特徵
區域經濟具有五大鮮明的特徵:
(1)中觀性。區域經濟是一種承上啟下,並具有區域自身特點的中間性、非均衡性經濟,是一種介於宏觀經濟(國民經濟)和微觀經濟(企業經濟)間的中觀性經濟。
(2)區域性。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不論是農業、工業的發展還是服務業的發展,都要落實到一定的區域,並受該區域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各區域的不同特點和區域客觀情況使區域經濟呈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點。區域性是區域經濟最基本、最顯著的特徵。
(3)差異性。不同區域所具有的經濟發展要素條件(諸如地理位置、自然資源與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總是各不相同,這種差異性實質上反映了各區域經濟的優劣勢,也是決定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
(4)開放性。一方面,與國家經濟相比,區域經濟一般在社會制度、經濟體制、經濟執行規則和幣制等方面是一致的,沒有國家之間常有的關稅、進口配額、移民限制等人為障礙,因而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另一方面,區域經濟是一種充分承認並利用不同區域所具有的各種經濟要素及其程度上的差異,注重區域間經濟交往的開放式經濟。區域經濟還具有不斷強化自身輸出、輸入功能和擴張功能的作用,推動生產要素流向更高層次發展,進而促進不同區域經濟各揚所長,各避所短,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5)獨立性。區域經濟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內部又有著密切聯絡的有機系統,區域經濟活動具有一定的自組織特點。儘管任何區域的經濟發展戰略都必須受制於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戰略,併為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服務,但也必須注重能動地發揮本區域優勢,揚長避短,也必須為謀求本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福利服務。
(二)區域經濟存在的客觀基礎
關於在一國完整統一的國民經濟體系中為何會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以及區域經濟存在的客觀基礎是什麼這一命題,胡佛在《區域經濟學導論》中提出,三個基本因素(〃三塊基石〃)構成複雜的經濟活動區位結構或模式以及大部分割槽域經濟學主要問題的基礎。即: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生產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商品和服務的不完全流動性。22 國內區域經濟學教科書基本上沿襲了胡佛的這一觀點,並對胡佛的〃區域經濟學的三塊基石〃論的內涵和外延作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拓展。綜而言之,區域經濟存在的客觀基礎可表述為:
1.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依賴性是區域經濟存在的一般前提
人類經濟活動中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各個環節,都要依託於並落實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不同的經濟活動對於特定的地域條件具有明顯的空間選擇性和空間適應性。不同的生產過程對地域空間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對溼度和溫度有嚴格要求的毛紡業、棉紡業最早興盛於霧都倫敦;地處陽光地帶又有海風調節的法國波爾多因盛產優質葡萄,成為世界葡萄名酒之鄉。從一定程度而言,產品的交換隻有在該產品的供求半徑之內才具有經濟合理性。分配和消費也具有很強的空間選擇性和空間適應性。如:身處熱帶地區的消費者與身處寒帶的消費者在對防寒保暖物品的需求和選擇方面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性。總之,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依賴性是區域經濟存在的一般前提或邏輯前提。
2.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佈是區域經濟存在的物質基礎
(1)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人類的經濟活動總要落腳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上,且必須憑藉一定的生產要素。水、土地、森林、礦藏、能源等自然資源,具有資源的稀缺性和空間分佈的不均衡性特點。資源要素分佈的空間不均衡性使區域之間客觀上存在著區域資源稟賦的差異。生產要素在一國範圍內具有不完全流動性。這種〃不完全流動性〃包含兩層含義:①某種生產要素在常態下無法自行流動,某些生產要素流動性很強。土地、礦藏、地形、水文、氣候等自然資源和條件對地表的附著力極強,在常態下是固定不動的,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