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特徵和作用的差異視角的分類
根據區域經濟增長諸要素的性質、特徵和作用的不同,將其分為〃區域性因素〃和〃一般性因素〃兩類(見表3。1)。一般性因素是國家和區域共有的增長因素,反映區域經濟增長的共性特徵。區域性因素是區域特有的增長因素,反映區域經濟增長的個性特徵
表3。1 區域經濟增長的一般性因素和區域性因素
學者(年份)
一般性因素
區域性因素
程必定等1989);
陳棟生等(1993)
一般性因素包括:勞動投入量、資金投入量和技術進步
兩種表述:
1。區域性因素包括:區域資源配置的改善(區域產業結構最佳化);區域經濟中心的發展(經濟中心經濟聚集能力和輻射能力);區域經濟的組織與管理的改進(企業等微觀組織與管理的改進、區域經濟宏觀組織與管理的改進、國家的區域政策)
2。區域性因素包括:城市化水平、資源稟賦與配置、國家投資的區位偏好等。
資料來源:整理自程必定,等。區域經濟學'M'。合肥:安徽出版社,1989:301…317;陳棟生,等。區域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7…38
按此分類標準,也可將區域經濟增長諸要素分為〃供給面因素(生產要素)〃、〃需求面要素〃和〃作用於供、求方面的因素〃三類(陳秀山、張可雲,2003)。68給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等;需求面因素包括私人的消費需求和公共的消費需求、私人的投資需求和公共的投資需求;作用於供、求方面的因素包括技術進步、空間結構、產業結構、基礎設施體系、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法律、意識形態、文化歷史傳統等。
按此分類標準,還可將區域經濟增長諸要素表述為六類(郝壽義、安虎森等,1999、2004):69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恆常要素)、勞動力要素(資源)、資本(物質資本)、技術條件(技術進步、創新)、結構變化(產業結構變化、就業結構變化、企業組織結構變化)、制度安排(區域經濟政策、體制、政策和法規、道德、倫理、觀念和習慣等)。
2。 基於各種要素的區域來源視角的分類
根據區域經濟增長要素的區域來源,將其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類(見表3。2)。內部因素反映區域經濟增長的潛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外部因素反映外部環境條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表3。2 區域經濟增長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學者(年份)
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
於宗先等(1986)
內部因素包括:
·供給面因素(生產要素的供給):勞動、資本、技術
·需求面要素(消費與投資)
·區域空間結構
外部因素包括:
·區域間要素遷移(流動):勞動的遷移、資本的流動、技術知識的傳播
·區域間貿易:區域間貿易障礙(區域間距離、區域間運輸成本)、區域間需求(區域外部對本區域財貨之需求)
陳棟生等(1993)
內部因素包括:區內生產要素的供給、消費和投資需求、區域的空間結構
外部因素包括:區際要素流動、區際商品貿易、區域外部需求、國家區域政策
資料來源:整理自'臺'於宗先,等。空間經濟學'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140…142;陳棟生,等。區域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37
3。 基於各種因素與社會生產過程的相關程度視角的分類
根據區域經濟增長諸要素與社會生產過程的相關程度,將其分為〃直接影響因素〃和〃間接影響因素〃兩類(陳棟生等,1993)。70
直接影響因素即〃生產的因素〃,是指直接參與社會生產過程的因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直接影響因素對區域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間接影響因素即指透過直接影響因素對社會生產過程間接發生作用的因素,包括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人口、科技、教育、經營管理、產業結構、對外貿易、經濟技術協作、經濟體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