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告我國領導人。
原來,從1998年9月開始,塞爾維亞軍警對阿族解放軍發動了強大攻勢。9月2日,塞警與阿族武裝分子在普里茲倫南部地區展開激戰,二十多個阿族武裝分子被擊斃。接著,塞警在科索沃北部地區向“恐怖組織”發動全面進攻,“阿解放軍”遭受重創。這時,西方輿論大譁,叫嚷南斯拉夫對科索沃實施“種族清洗”,必須對南斯拉夫動“真格的”。美國特使霍爾布魯克重返南斯拉夫,繼續“穿梭外交”。
9月12日,北約理事會開會,討論對南斯拉夫進行軍事打擊問題。北約秘書長於13日凌晨宣佈,北約決定下達對南斯拉夫進行空中打擊的“可行動命令”,但鑑於美國特使霍爾布魯克同米洛舍維奇總統的會談取得重大進展,北約決定推遲96小時執行這一命令。
霍爾布魯克的“穿梭外交”同北約的軍事打擊配合得多麼巧妙,多麼絲絲入扣。這就是文事武備,任何談判得失與勝敗都同實力密切相關。北約的決議,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南斯拉夫頭上,米洛舍維奇同霍爾布魯克的會談不可能是平等的對話。“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此之謂也。
米洛舍維奇同霍爾布魯克(實際上是南斯拉夫同美國和西方)爭議的焦點是北約派軍隊進駐科索沃問題。南斯拉夫反對科索沃問題國際化,不願交出科索沃的主權。而霍爾布魯克則強調,只有向科索沃派駐北約軍隊,才能制止塞族對阿族的屠殺。談判十分艱難,霍爾布魯克步步進逼,米洛舍維奇頑強固守,但最終不得不做出某些讓步,雙方於13日就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達成協議。協議要求南方停止一切軍事行動,把軍警數目撤至1998年3月科索沃危機前的水平。南聯盟同意就執行安理會有關科索沃決議接受國際核查。核查工作分兩部分,一是由歐安會組織派遣兩千人組成的核查團進駐科索沃,負責地面核查;二是北約非武裝飛機在科索沃上空執行空中核查。
9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討論美國等提出的關於科索沃問題的決議。會議經過激烈的辯論,以14票贊成,1票棄權透過有關科索沃問題的1199號決議。決議認定科索沃局勢的惡化對該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並援引《聯合國憲章》第七章,要求當事方停止敵對行動,改善人道狀況,並無條件地開始對話,特別要求南安全部隊停止對平民的一切行動,從科索沃地區撤出用於鎮壓平民的安全部隊。如該協議得不到執行,將考慮為維持或恢復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採取進一步行動和其他措施。
北約的決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給南聯盟帶上了“緊箍咒”。協議要求當事方停止敵對行動,要求南聯盟撤出後增的安全部隊,但對“阿解放軍”卻沒有什麼約束。特別是“採取進一步行動和其他措施”,暗含殺機,為以後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埋下伏筆。
10月27日,北約理事會再次召開會議研究科索沃問題。會後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宣稱,北約理事會認為,南聯盟基本履行了米—霍協議中有關撤軍的內容。科索沃地區的塞爾維亞軍警已基本恢復到當年3月科索沃危機升溫前的水平。鑑此,北約決定不定期推遲對南斯拉夫的空中打擊計劃,但未取消該計劃。
隨後,歐安會組織科索沃核查團團長沃克爾(一位英國的退役將軍)率核查團成員進駐科索沃。北約的“非武裝”飛機開始在科索沃上空偵察。戰爭暫時被推遲了,而實際上,這是在為北約實施對南的空中打擊做準備。南斯拉夫的上空沒有云開霧散,戰爭的陰霾正從四面八方合圍……
這裡我想引用南斯拉夫詩人巴甫洛維奇《預警》一詩的最後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科索沃烽煙四起(2)
幾句:
環繞著我飛翔
慌張地向我警告
三隻黑鴉
越過我身軀
飛向南方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是誰點燃了導火線?(1)
1999年,帶著躁動和不安,帶著不祥的陰雲,降臨在南聯盟這塊土地上。美國和北約加緊投棋佈子,軍事與外交活動交叉進行,緊鑼密鼓地為打擊南聯盟做準備。
剛剛跨進新一年,科索沃解放軍就對塞爾維亞軍警頻繁發動襲擊,製造更大事端,極力推動事態國際化;塞族軍警則加緊對阿族武裝進行圍剿,力圖儘快平定科索沃“叛亂”。科索沃局勢更趨白熱化。
1月8日,阿族武裝對塞族武裝的運輸隊發動突襲,綁架了8名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