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並未察覺,中國已經回不到往日的皇權歲月裡去了。在他稱帝后,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都宣佈獨立,並組織人馬一股腦地向他衝來。練兵起家的袁世凱,被這排山倒海的反帝制隊伍嚇壞了,在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他被趕下了執政臺,併為千夫所指,他在落寞中一病不起,終是一命嗚呼。
袁世凱的失敗並不能震懾住那些揣著皇帝夢的野心家。黎元洪在袁世凱下臺後當起總統,和總理段祺瑞展開惡鬥,不想惹來了一心復辟帝制的張勳。張勳拖著辮子,率數千人馬開進北京。他匍匐在溥儀腳下,發誓幫溥儀奪回江山。紫禁城在這時也似乎現出幾番興隆的跡象,還是個孩子的溥儀把恢復大清當成己任,在帝王教育的薰陶和一幫老臣地教導下,他堅信〃帝制並非不可為,百姓要的卻是舊主〃。不過,張勳明顯辜負了溥儀的希望,他的〃辮子軍〃在反覆闢力量的打擊下,迅速崩潰。張勳本人也跑到外國使館逃命去了。
綿延2000多年的皇權政治並不會在一朝一夕間消失,辛亥革命後有袁世凱的〃洪憲帝制〃,〃洪憲帝制〃後又出現了〃辮子軍〃。只是,它們一個比一個不成氣候。歷史的變遷軌跡逐漸分明起來。
※虹※橋※書※吧※BOOK。
第3節:導言:30年的帝國輓歌(3)
張勳復辟失敗後,紫禁城依然沒有放棄恢復皇權的努力。它不斷在那些曾聲稱要效忠大清的民國要人身上找尋希望,從康有為到徐世昌,從徐世昌到吳佩孚,但這些人或無力,或無心,都沒能給它實質性的幫助。大清的王公貴族們組織起了宗社黨,也想用起義的方式重建皇權,到頭來,依然一無所獲。
民國政府內的權力鬥爭讓人們暫時忽略了紫禁城的〃小動作〃。可好運並不會一直伴隨著紫禁城。一個叫馮玉祥的軍閥發現了溥儀的〃雄心壯志〃,他先是帶兵衝進北京,趕走了靠賄選當上大總統的曹錕,然後又著手修訂清室優待條件,命令手下鹿鍾麟〃請〃溥儀出宮。在鹿鍾麟〃炮轟紫禁城〃的威脅下,溥儀極不情願地離開了自己生活了10多年的家……中國封建時代的最高權力象徵……紫禁城。
從此後,紫禁城裡沒有了皇帝,中國也再無皇帝。
從1894到1924,在復辟與反覆闢中,英雄與國賊並起,先驅者和保守者迭出,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浸染著悲劇色彩,可將他們的悲劇穿在一起當作一整幕戲,又會發現,這幕戲卻並不是悲劇。歷史可以很殘酷,歷史又前向而行,個人的悲劇後面是時代進步的希望,溥儀離開紫禁城時,並沒有誰喊著〃扶清〃口號前來相助。那時,並非所有中國人都能理解孫中山等革命者的苦心,可這些人畢竟開了中國現代化之先,讓後來的人可以順著這〃現代化〃的命題,將歷史演繹下去。就是在他們一次次失敗的起義、革命、運動中,皇權政治風光不在。從1894到1924,是中國數千年未有之的大變革時代。
▲BOOK。▲蟲工▲木橋▲書吧▲
第4節:一 不合時宜的壽宴(1)
第一章 1894:甲午年的恥辱
一 不合時宜的壽宴
1894年是中國農曆甲午年,本不是一個特別的年份,但歷史決定了那一年的特殊,就如同2008年是中國的〃奧運年〃一樣。那一年的農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60歲的生日。慈禧太后,那時的大清國舉足輕重的頂級人物,她的身份地位決定了1894年是大清帝國的〃老佛爺大壽年〃。
從這一年的夏天開始,北京城就瀰漫起過節的氣氛。
那時候,中國人要大操大辦的節日不多,皇帝、皇太后的壽辰就是國家重大節日。中國人祝壽極其重視整壽,慈禧的六十大壽定要大辦特辦風風光光。從紫禁城東華門到位於北京西郊的頤和園,都搭建起各式各樣的漂亮棚子,看得人眼花繚亂。十年前慈禧過五十大壽時,剛好趕上中法戰爭,壽典進行得並不那麼痛快,再往前推十年,慈禧的四十大壽倒是過得不錯,只是生日過完沒多久,她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就因一場怪病身亡了。雖然慈禧也知道,時下局勢不好,朝廷需要銀兩應對日益緊迫的國內外局勢,但她卻不想為國家大局放棄這好不容易盼到的整壽生日。
當時的朝廷,事事要看慈禧的臉色,慈禧的臉一拉下來,所有的文武大臣們、包括光緒皇帝就都膽戰心驚。大家一早就摸清了慈禧的心思,誰都不好在辦生日宴上惹慈禧發脾氣。慈禧曾說過:〃今日令我不歡者,吾亦令彼終生不歡。〃
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