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1/4 頁)
雖然海州方面並不知道英國陸軍的實際數目有多少,不過這一點也可以根據英軍軍艦的數量來得出結論。
三艘吃水在千噸以上的主力艦,加上四艘運輸船與十幾艘小艇,根據上岸的英軍採購物資的多少,淮軍的軍情部早就探明英軍的大概數字,除了海軍水手之外,英軍這一次隨船到海州的人數當在一千以上,兩千以下。
提起這一點來,倒還是張華軒大意。這幾年來因為海州的港口已經成為中國腹地的大港,所以英法美等海上強國的軍艦常常到訪,甚至有的時候超過去上海和香港的次數,而到訪的軍艦當然也會搭載相當數量的軍人,或是調防,或是到中國來展示列強的軍隊實力。而海州既然是個開放港口,對各**艦和軍隊的到訪一直採取開放門戶的態式,這樣一來,這一次英軍艦隊的到訪就顯的不是那麼突兀,可以說,在海州事變之前,張華軒並沒有太放在心上。
既然是他的失誤,當然要由他本人親自去找回場子來。況且,吳穆的想法也是張華軒自己的想法,什麼功成名就席捲天下,在國家外侮面前,見鬼去吧!
吳穆顯然體會到了張華軒的決心,當即垂頭喪氣的抓著軍帽出門而去。雖然他情緒不高,不過張華軒對他和他麾下的總參極有信心,既然軍情部早就有海州英軍的情報,那麼總參根據海州的駐軍和張華軒將帶去的中軍鎮擬定一個相應的計劃,根本就不是難事。
隨著吳穆的離去,整個徐州帥府也沸騰起來了。中軍鎮原本是五千人的編制,河南戰事出動了三千人,現在隨侍在張華軒身邊的還有兩千人左右,徐州鎮因為是大帥駐蹕之所也得到了充實,編練了四個營兩千人的兵力。
不過張華軒顯然不打算帶徐州鎮的兵力趕往海州,徐州現在聚集了大量的文臣武將,是淮軍精華所在,一點兵力不留當然放心不下。而且徐鎮的兵力幾乎完全是步兵,而且基本上也是新兵,與全然騎兵編制而且裝備也是淮軍之冠的中軍鎮根本不能相比。況且兵貴神速,當然是越早時間趕到海州越好。
因為海州的事極為特殊,除了中軍鎮值星官與吳穆兩人外,再也沒有人知道其中原由。等中軍鎮剩下的兩千人集結完畢後,才有不少文臣武將聞訊趕來。
張華軒也由常服換上了淮軍的軍服,雖然不著軍銜,卻是格外有一股威勢。帥府內當然集結不了那麼多的騎兵,所以中軍鎮的大部騎兵都在外頭等候,在帥府行轅的院內,只有大票的文臣幕僚與武將們簇擁成團。
待看到張華軒容光煥發出來,一身乾淨整潔的軍便服穿著在身上更顯英氣勃勃,黑色的馬靴擦的閃閃發光,與時人不同,張華軒不喜歡留鬍子,所以整張臉刮的發光,清晨的陽光之下,更顯的英姿勃發。
到了這個時候,各人才突然想起來,原來大帥是一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
(206)強兵
張華軒在咸豐二年首創團練,那時候不過二十一歲出頭,而到得現在,手下雄師十萬正揮師北上,天下唾手可得時,這位年輕的大帥也才不過二十六歲不到的年紀。
這個年紀,在大清能得中舉人進士,就算神童,年輕有為之極。若是成績考的好,便可選為翰林,那時候,更是春風得意馬蹄疾,放眼天下,又將誰放在眼裡?可以說,本朝除了八旗親貴,能在而立之前得一番成就的,寥寥無已。
比如丁寶楨,已經三十五六,在投淮軍前不過是個翰林庶吉士,正欲還鄉辦團練時在淮安與張華軒一見如故,幾下下來,算是做了好大事業,同僚中豔羨眼紅者甚多。
張之洞年紀與張華軒相仿,少有神童之稱,到現在也不過是個舉人身份,出本詩集便以為可以笑傲王侯,到了淮安之後,才知道人上有人,天上有天。
淮軍之中的精英份子,此時無不是二三十的年紀,幾個總鎮大將,年紀都不到三十。這在大清,算是異數中的異數。
曾經有人閒聊時說起淮軍的這般情形,各人也都是感慨,覺得淮軍中彙集了不少青年俊傑,倒是張華軒聽說起後一笑道:“這不過是歷朝歷代的情形,不足為奇。常遇春死的時候不過四十,名揚天下的時候,也就是二十來歲。朱洪武三十歲時已經是一方霸主。也沒有人說他年輕。倒是各朝各代,亡滅時總是暮氣深沉。講究資歷,不熬白頭髮做不得事。看看咱們大清地大學士們,哪個不是花甲古稀的,都是熬白了頭髮才做上位置,到了位置上,心氣也沒有了精力也沒有了,各人都不願多事,早晨起來上朝就耗光精力了,巴不得早點下值回家歇著。遇到事情。張三推李四,李四推王五,